其中一人歇息了一下說道。
幹這種清理廢墟的活,他覺得和給地主員外家幹活都差不多。
也就只有一些吝嗇的人,才會摳門的省著給吃食,那樣幹出來的活能好?
不過那是以前。
現在大明四處都在遭災,能夠有一口湯喝就很不錯了。
能夠遇到朝廷賑災,給吃飽這種機會,誰還惦記別的。
就是埋在廢墟里的那些金銀古董,他們都不會多看一眼,不能吃,要那玩意沒有一點用。
“還有魚肉呢,話說我上一次嚐到肉味,還是兩年前。”
另一人補充道。
張國維知道那都是天津衛的船隻,運來的海鮮。
以此來補充賑災救濟的糧食不足問題。
連續的旱災,可是讓雍州和冀州損失很大,也就最近兩年的時間,剛好在糧食上能夠達到收支平衡。
要是在市場上流入一些海鮮的話。
還會有盈餘。
而這也多虧了崇禎大力發展水利帶來的好處,要不然別說賑災了,就是給士兵們發糧餉,都都不一定能夠買到吃食。
“照我說,你們湖廣這一帶,應該不缺少糧食才對。”
張國維經常能夠在孫傳庭的手上看到一些資料。
都是在進入賑災環節之後,原以為災民多了,糧食不夠用,可清理廢墟的時候,淸著清者糧食就有了。
不是湖廣沒糧。
而是湖廣的百姓們手中沒糧,崇禎也沒有從這些糧商們的手中買到多少糧食。
“其實原來還好,當地人做僱工,不管是短工還是長工,不但能夠吃飽飯,還能夠賺到幾個銅板,可後來就不行了。”
一人坐在石塊上低著頭說道。
在這一刻,他也在思考一個問題,到底是為什麼會這樣。
“為何不行了?”
張國維好奇的問道。
在搭橋修路這一塊他是行家,可對於市場上的變化,就是一竅不通。
沒有幾個人會是全才。
也只有把精力放在一個自己最凸出的位置上,才能夠清楚的明白自己能夠做什麼。
“這個我知道,外來人口太多了,當地的富戶們都多了一種選擇,而且外來人大多數都是拖家帶口,要的價錢很低,然後就形成了這個樣子。”
說話的是一位看樣子快四十多歲的中年人。
他是當地人。
也是長年給人做短工的,最能清楚感受到市場上的變化。
要是崇禎聽到此人的分析,肯定會二話不說給出兩個字“內卷”。
捲到最後,打工的人真的會一無所有。
最後還要怪朝廷不及時救濟於他們。
實在是,自己硬生生的把市場給玩壞了,還嚷嚷著自己吃苦耐勞。
“這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