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丹汗的話,絕了許多想要和大明和好的一部分人的想法。
“大明的人,就眼睜睜的看著咱們蒙古人,被大清吞併而無動於衷?”
其中一人很是不解。
“不難解釋,咱們蒙古人可是殺了不少的大明人,據說現在大明的小皇帝,可是很不待見蒙古人的做法。”
另一人是專門負責情報的,對於大明現在的變化,也知道一二。
更多的就不行了。
如今的大明邊境,嚴密的很難潛伏進去。
“好了,大明既然不和咱們結盟,那麼就要想好,大清來攻打咱們的時候,該怎麼辦?”
林丹汗是被努爾哈赤打怕了。
原以為,死了一個努爾哈赤,他報仇的時刻就到了,才放棄了和大明的結盟,再度趁火打劫,攻擊內喀爾喀殘部,“服從者養之,拒敵者被殺”。
然而,皇太極也不是好惹的。
不但自己的手下奈曼、敖漢做出了背叛,還歸附後金,並與皇太極訂立盟誓。
逼迫的他只能離開遼河套,踏上西遷之路。
在原本的歷史軌跡當中林丹汗僅據有宣府邊外以西的河套和土默川一帶。此時,林丹汗與明朝的關係也在惡化中,他西遷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獲得右翼所擁有的“市賞”,但明崇禎帝即位,“盡革其賞”,林丹汗派去索賞的大臣貴英恰也被明軍所殺。因而林丹汗於1628年6月大舉入侵大同,殺死明朝軍民數萬人,差點攻佔大同城。
明朝本欲以右翼諸部抵禦林丹汗,但到1628年底時右翼地區被林丹汗平定,明朝不得不於次年恢復“市賞”。儘管如此,林丹汗仍於1631年和1632年侵犯明邊。
1631年十一月,林丹汗東征西拉木倫河,侵襲已降金的阿魯科爾沁達賚楚琥爾牧地,帶走了塞稜阿巴海的部眾。皇太極親率2000名精銳騎兵趕來,林丹汗早已撤走。
可現在,由於崇禎繼位之後,早就發生了很大的轉變。
大舉入侵大同,殺死明朝軍民數萬的事情,並沒有發生。
隨著崇禎手上的權利擴大,邊境上的廝殺也就漸漸的消失了,誰都知道,一個能夠把皇太極他們打得不敢南下的大明。
到底由於多麼兇狠。
“臣覺得應該和皇太極他們決戰,有訊息匯總說,現在的大清兩次和大明碰撞,都是損兵折將,這就是咱們的機會。”
林丹汗坐在汗位上,仔細的思索著破局之法。
他也是一位和皇太極能力差不多的梟雄人物,奈何接手的只是一個四分五裂的蒙古勢力。
想要對抗皇太極,就得統一蒙古。
可這又是一項很艱難的事業,到目前為止還看不到任何的希望。
“可以一試,實在不行就只能再次往西遷移了。”
林丹汗立刻就做出了決定,此時最忌諱的就是優柔寡斷,哪怕是錯誤的決定,都比不做決定要強上許多倍。
同時心中想著西遷以來,雖然取得一些軍事勝利,但卻得罪了大多數蒙古封建主,使他陷入孤家寡人的境地,離統一蒙古的夢想也越來越遙遠。
也不知道何時,才能夠像大明的皇帝一樣,拿回自己的權利,從而恢復“成吉思汗的豐功偉績”。
(本章完)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