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是張國維想岔了,工廠一開始的盈利並不多,只是少了長途運輸的環節,從而減少了不必要的開支。
而想要商品賣得快,就必須運輸的更遠才行。
享受過冀州和雍州的水泥道路,就沒有人能夠忍受的了那種泥濘的土路。
得了收益的人,恨不得立刻把全袞州的路都修一遍。
因為他們發現,隨著他們捐款修路,張國維混會做人的就在修路的路段上樹立一座是被,上面就刻著修路捐款人的名字。
本來這個也沒什麼。
其他地方修路,也都有燒錄捐款人名字的事情,然而這次不同,隨著人命的傳播,居然可以帶動自家的生意向上上漲。
廣告這種新鮮的事物,還沒有被人發現其中的價值。
反正就是他們覺得自家的生意好了。
同樣的物品,捐款的人家,買的就是比不捐款的買的多,於是接下來的一幕就很明顯了。
商人們的捐款,瞬間就大方的多了。
畢竟捐出去的錢,能夠從生意上賺回來,長此以往,細水長流之下,誰也不敢輕易忽視這種神奇的情況。
有不少人覺得自己是在積德行善,才感動了老天爺讓他們發財的。
隨著數算的傳播與重視,有錢人家裡,也都養著一兩位懂得數算的人,畫出了一些資料圖紙,上面標註的生意好壞更是一目瞭然。
李定國剛剛批示完一份公文,花錢修學校的。
整整一百金元,讓他手上的財政有縮水了一點,他還想著如何向京師要錢呢。
聽到張國維這話,心裡就來氣。
同樣是在花錢,怎麼張國維的錢,就是越花越多,自己精打細算的則是越花越少?
(本章未完,請翻頁)
“你知足吧,我現在還在為了錢頭痛呢,京師的助產鉗已經弄出來了,需要在每一個縣城建立一所婦幼院,這個是要花錢的,現在還有圖書館,學校。”
說著轉身看了一眼自己身後的衙門。
破破爛爛的根本就不成樣子,前一任的官員,只顧著撈銀子,就算是辦公也在自家的家中。
衙門是個什麼樣子。
他是一點都不關心,當然每年向朝廷要銀子修繕衙門的款項,可是沒有少要。
當然最後全部進了他的口袋,這就造成了一種錯覺,當地的官員勤儉節約,兩袖清風,廉政愛民。
可事實上就是,一個個富得流油。
李定國都沒有機會重新修繕一下自己住的地方。
此時他都不敢想,遠在京師的李長庚,對於這種大範圍花錢的方法,國庫可還支撐的住。
“要不把你的那些錢,先挪用給我一點,到時候還你。”
李定國打著商量。
反正張國維一時半會還用不完,而工程雖然每一天都結賬,可到底剩餘的太多,這裡還沒有把明庭寶行鋪開。
就算是存款,暫時都沒有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