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到九月的遼東,正是草長鶯飛的時候。
很奇怪的氣候,一年到頭也就這麼幾天,是天氣最熱的時候,也是他們滿人打仗的時候,戰鬥力最低的時候。
習慣了苦寒。
突然遇到炎熱的天氣,總是會有各種不適應,在太陽底下若是行軍時間久了,還很容易中暑,造成意外的非戰鬥減員。
可他現在也沒有辦法,袁崇煥挑的這個時間點,真的讓他們難受。
在讀《三國演義》的時候,總覺得曹操釋出的口令“雞肋”是個很無聊的東西。
然而他現在正在品嚐這個雞肋,棄之可惜,食之很可能無肉,但也有可能會吃撐。
“怎麼這次出兵看起來是卡了大明一個好時機,可天時地利都不在咱們,很可能要吃大虧。”
通行的多爾袞,年歲還小,卻已經粗通軍事,看問題的角度,也是和大明的一些將軍們一個樣子。
經過了一些夫子們了教導,懂了識字,更看的懂了書籍。
也就對戰爭的看法,有了自己的清晰認識。
“怎麼吃虧?大明的錦州現在兵力空虛,也就袁崇煥留了一些士兵守著大淩河堡,若是咱把錦州無兵的訊息,傳播出去,你覺得大淩河堡的守兵會怎樣?”
說話的是多鐸。
同樣差不多大小的少年,更是從此小長大的玩伴,有句話說物以群分,人以類聚。
多爾袞聰明,多鐸也是不逞多讓。
每個人對於行軍打仗的理解都不同,然而最後達到的目標都是一樣的。
其實許多兵書上面寫得也是自相矛盾,然而就是這種自相矛盾,才是那些用兵如神的兵家先賢,最厲害的手段。
明白了就是明白了,不明白,就是不明白。
所以歷史上的軍神總是少之又少,畢竟太吃天賦了。
“你要知道,袁崇煥就是感覺到了大明皇帝的猜忌,才想著跳出寧錦防線的,要不然他怎麼捨得扔下這麼一大片地方。”
多爾袞說著自己的想法。
“你是說有了大明皇帝的猜忌,所以才能時刻監視著這裡,咱們要是大意了,說不得就會進入大明軍隊的圈套?”
多鐸順著這個思路,不斷的往下想,只是越想,自己就感覺似乎還真有這種可能。
兩個小少年貝勒騎在馬上的討論,不遠處的莽古爾泰也聽得到。
不由的回頭看了一眼,心中竟然欣慰的想著,長白山的狼崽子們,終於長大了,大槍的將來也後繼有人了。
然而實際上,現在的大明,哪有這麼多陰謀詭計,完全是被迫不得已的迎戰。
不但時間緊張,許多後勤都還沒有跟得上,來到錦州的也不過是一支孤軍,若是後方的支援斷裂,很可能就要全部犧牲在這裡。
而這也是最後那些崇禎身邊的參謀們,推演出來而沒有來得及親口說出的事實。
原因自然是被一個小參謀的言論給打斷了。
最後崇禎又趕走了一個能夠想到這一點的盧象升,所以說作為君主,真的是不要輕易的遷怒他人。
歷史上可是有不少的大業,都是這麼不知不覺中被一個小小的壞習慣給毀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