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福王帶過來的糧食和銀子,那是真的多,剛好京師缺糧,原本勉強才能度過的饑荒時期,現在就遊刃有餘的多了。
一晃幾日過去。
崇禎再次回到了京師。
彷彿什麼事情都沒有發生過一樣。
**
遼東,瀋陽。
公元前300年,燕國將領秦開率軍驅逐東胡,在此地築候城 (候,是斥候的候,為瞭望之意)。顧名思義,“候城”即為瞭望之城 ,隸燕遼東郡襄平縣。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分天下為三十六郡,瀋陽隸屬遼東郡望平縣。
兩漢時期,已有史書稱之為“候城” ,隸屬漢遼東郡望平縣,為遼東郡中部都尉的治所,說明“候城”在西漢時期已經規模頗大。
三國時期,遼寧地區公孫度設定有平州,州下設有遼東郡、昌黎郡、玄菟郡、遼西郡、樂浪郡、帶方郡等,郡下置縣,瀋陽屬於玄菟郡治所。
高句麗時期,屬於遼東城。
唐代時期,屬於安東都護府“瀋州”。
五代時期,耶律阿保機大規模移漢人到此,修築土城,生產隨之發展,屬瀋州。
金代時期,完顏阿骨打攻佔瀋州,沿用“瀋州”之名。
元朝元貞三年(1296年),元代重建土城,改瀋州為“瀋陽路”,歸遼陽行省管轄。 從此,“瀋陽”這一名稱正式出現在史料上,距今已有七百餘年的歷史。
明朝洪武十九年(1386年),明朝改稱“瀋陽路”為“瀋陽中衛”。
天命六年(1621年),清軍攻佔瀋陽。
天命十年(1625年),清太祖努爾哈赤把都城從遼陽遷到瀋陽中衛,並在瀋陽內著手修建皇宮。
如今已經是皇太極主政了。
大殿之內。分列了條佇列。
一隊為蒙古八旗,一隊為滿八旗,另一隊則是漢八旗。
“天命改為天聰,後金改為大清,大汗改名為皇帝,瀋陽也已改名為天眷盛京,赫圖阿拉城曰天眷興京,從此以後不得在用漢語舊名稱呼。”
一名太監站在臺上宣讀著商量好的方案。
頗為迷信的他們,覺得改名,就是改命。
原來的名字和叫法,已經不合時宜了,現在就得重新改變。
“大明之所以強大,在於大明的制度,所以只要是好的東西,咱們就要去學,‘以武功戡亂,以文教佐太平’是咱們現在最好的辦法”。
皇太極坐在皇位上,俯視著底下的人群,一種天下所有都在掌握中的感覺由此而生。
心中的滿意,讓他更加渴望大明的京城。
只是心中的波瀾,在臉上一點顯現都沒有。
“所以大明已經不進行科舉了,咱們咱們大清就要接過來,選拔人才已經刻不容緩,不知諸位大臣們有何見教?”
科舉是一個陌生的東西。
而陌生總是會讓許多人抗拒,可只要想著大明現在依然在強大著,就是心頭一熱。
“皇上聖明,奴才認為,現在應該先行設立類似於大明的朝堂制度。”
漢八旗的隊伍中,黃立極曾經是做過內閣首輔的,對於如何建立一個健全的制度很有心得。
此次他率先出列,也是早就準備好的。
回到了關外,他是受到了皇太極的重用,在大明是在挖大明的牆角,可來到了建奴的隊伍中,卻不知為和想著的,就是要做出一番事業來,好好的讓崇禎小兒看看。
他到底錯過了多麼了不起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