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法是個好辦法,不過那些不認可咱們的儒生,就會更加抵制咱們。 ”
“所以我才需要讓你推薦一位文筆好的人來,我想要建立一個新部門,本來應該是禮部下面的鴻臚寺,被我單獨提了出來,就叫做宣部好了。”
崇禎是拿來主義的堅定擁護者,自己想不出來更好的,就去選擇一個自己知道最有價值的。
“宣部?做什麼用?”
反正今天的事務也做不完了,李長庚不介意停下來歇息一會。
“暫時他們只做三件事情,其一:做內參報紙,目的就是把朝廷的一些大事情,記錄下來然後發放到各縣的主管官員手中,免得許多事情因為傳達的不準確,而發生偏差,當人也可以吧咱們的一些想法提前分發出去,可以讓那些官員提前知道朝廷的動向。”
李長庚若有所思,似乎和官員給皇上上奏摺差不多一樣的特性。
“其二:做一份面對大眾所有人的報紙,只要你掏錢,就能買得到,上面可以有朝廷頒佈的律法和政策傾向,也可以登記尋人啟事,或者弄出一些小故事,連在小說等等,當然重要的是宣傳一些咱們的正面訊息,批評一些被逮捕下獄的罪犯,和官員的事蹟。”
李長庚忍不住說道:“這是個好主意,要是別人模仿咱們的報紙,又該怎麼辦?”
崇禎一笑道:“這就是第三個目的了,別人辦報紙也可以,但必須經過官府批准,若是出現了不恰當的言論,可以先罰款,若是依然不行,就封禁。”
李長庚想的卻是皇上在進一步剝奪儒生的話語權。
而這種權利本身就是儒生們自帶的。
最經典的一句話,也是宋代陸九淵的《語錄》上說的一句話:六經注我,我注六經。
其實就是用自己的理解去東西,來解釋六經,然後又用六經上的東西說給別人聽。
至於其中夾雜了多少私活,那就只有我注六經的人才能知道。
整個儒家士大夫的權利來源,也源於此。
這也是門閥的誕生之源,只不過現在成了學派而已,若是用崇禎的話來說,就是學閥罷了。
“皇上智慧遠大,臣甘拜下風。”
李長庚明白宣部是做什麼用的了,釜底抽薪也不過如此。
“哪裡,不過是拾人牙慧罷了。”
崇禎謙虛的嘿嘿一笑,只要能用,好用,管他是誰提出來的。
**
京城並沒有如韓爌所想陷入亂中。
城外的建奴,也看起來直至虛張聲勢,沒有能夠打下京師的實力。
在經過了短暫的驚慌失措之後,京城的人,有一次的穩定了自己的心態,閒暇時還會有人站在樓上一邊喝酒,一邊談論著城外的建奴,什麼時候退出關內。
相應的是執掌京師防守的王衝名聲一下子就臭了。
“總兵,咱們什麼時候出門和建奴們打上一場?一直防守也不是辦法。”
一名手下見到來巡查的王衝上去問道。
對於帶兵和練兵,王衝沒有什麼好辦法,用的也是最古老的那種,和士兵們一起吃喝,一起訓練。
效果是不錯,可士兵對他也就沒有對少敬畏心。
畢竟這種東西,是需要距離才能體現的。
“是不是又去酒樓吃喝,聽到那些儒生們胡說八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