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的王通完全將黃明遠視作一個學問淵博的大師。實際上黃明遠祖父是當代的儒學大師,黃明遠家傳深厚,本身學識並不差。而且後世作為一個高階知識分子,見聞頗廣,對於儒學也是造詣頗深。因此黃明遠哪怕見到朱熹、王陽明,也能與對方侃侃而談理學、心學。對於還顯稚嫩的王通,談論起一些雞湯來黃明遠真的就是全方位的吊打。
二人對坐,談了一些經學道理,黃明遠殫見洽聞,泓涵演迤,文章典故,信手拈來,哪怕是對其無比熟悉的陳遠,也是大吃一驚。到最後傅奕、王通、薛德音、蓋文達皆是目瞪口呆,驚為天人。
這時候王通也終於放下心中成見,要以弟子禮侍黃明遠。
黃明遠笑著拒絕了王通的拜師,他本來對儒學興趣並不大,只是因為後世養成看書的習慣,這輩子沒別的書看,因此對儒學涉獵才廣泛。他也不想再成為儒學大師,一代文聖。今日有王通、傅奕等人替自己揚名,想來用不了多久山東世家便會知道自己不僅僅是一介武夫。
這個時候的地位還不僅僅是官職、財富的計較,只有在文化上壓制對方,才能使山東世家所折腰。
此時雨已經停了,在亭子上眺望,便可看到驪山下的全景。此時雨過天睛,雲開霧散,驪山似一匹青色的駿馬,青翠欲滴,清晰可見,在夕陽下披上一層迷人的金色,更顯得琉光溢彩,撫媚動人。
黃明遠不由得大聲吟道:“日暮夕陽紅似火,疑似烽火自西來。”
黃明遠向幾人辭別,臨別之際對王通說道:“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若是想求得真正的學問,當體驗清貧的生活。先人之弊廬足以蔽風雨,薄田足以具粥,讀書談道足以自樂,勿復其他也。”
王通恭恭敬敬地行了一禮,說道:“通受教矣!”
黃明遠走出亭子,這時王通忽然想起什麼,又大聲問道:“先生,通曾向天子獻上《太平十二策》,卻不為天子所納,這是何故?”
黃明遠好似未聽到一樣,越走越遠,乃大聲歌道: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黃明遠的聲音越傳越遠,只剩下一個影子。而亭子中的王通等人,卻是已經看呆了。
回去的路上,陳遠頻頻看向黃明遠。最後黃明遠實在受不了,便有些慍怒地說道:“仲長為何盯住我不放?”
陳遠看著黃明遠,這才說道:“世人常言‘必有天才,拔群出類,’不過以為是笑談,今日見主公,遠才知世上真有人生而知之。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說得便是主公。”
“仲長謬讚了!”
黃明遠笑著擺手道:“我算什麼生而知之,不過是比他們見識多一些,算不得什麼。”
不過黃明遠雖然如此說,但能夠折服這個時代最偉大的思想家王通,還是頗有一番得意之色。
陳遠也很清楚,今日之事經過王通等人的一番渲染,來日便可在關東世家砸出一個霹靂,從黃胤之到黃明遠,黃家不僅武功卓絕,在文化上也要起飛。
揹著兒子的黃明遠優哉遊哉地下了山,何為碾壓,時代便是碾壓,就好像你秦皇漢武再偉大,也沒有見過大哥大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