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安很重視姚廣孝,甚至一度有想法直接將人給擄走了。
只是姚廣孝長期在朱棣藩地,有些不好下手。
像姚廣孝這樣的人才,何必要在大明死懟呢,去海外他不香嘛。
這等搞事的能力,朱安若能帶去海外,必定成就一番基業。
“姚廣孝?”朱元璋微微皺起,有些印象,仔細回憶下就想起了。
那還是洪武八年的事情,當時朱元璋準備找一批僧官,其中就有這個姚廣孝。
朱元璋對這個和尚,印象不是太好,好好的一個和尚,不去讀經書,反而學儒家,道家學說。
一看就不是個正經和尚,不過當時姚廣孝名聲不錯,朱元璋賜了件僧衣,就沒管了。
“咱瞧那和尚六根不淨,怎麼就被大孫你看上了。”朱元璋問道。
朱安也不藏著,直接說道:“這姚廣孝是個和尚,拜的師父卻是個道士,學的也是陰陽家那一派,可以說是亂世能臣。”
聽到亂世能臣這四個字,朱元璋的眼底閃過一絲狠辣。
大明江山現在好好的,這等亂世的和尚,還是殺了的好。
回頭讓錦衣衛查查,這姚廣孝跑哪去了,必不能讓其給跑了。
大孫都這麼說了,那肯定沒得錯。
朱元璋對於自家大孫的眼光,還是比較相信的,況且一個和尚,殺錯了關係也不大。
“這和尚在大明,不是件好事,若是放到海外去,便是能施展一番報復。”朱安有些感嘆的說道。
聽到海外這個詞,朱元璋眉頭微皺,海禁他定下的國策。
現如今朝廷上,根本沒人敢談論開海的事情。
只是聽這話的意思,大孫似乎對海外很感興趣。
這可不行,這日後大明給了大孫,轉身就開海了,那可就不好了。
對於開海,在朱元璋的內心中,是極為反感的。
之所以要禁海,寸板不許下海,是有諸多因素影響的。
其一便是倭寇。
早在元朝時,倭寇就在東南沿海一帶活動,成為很大的匪患。這時候的倭寇組成結構還很單一,清一色全是日本人。
元朝國力最為強盛時,附屬國達到千數,唯有日本不服,於是忽必烈發動大軍兩次東征日本,結果都是遇到颱風,導致功敗垂成。
日本人欣喜若狂,自以為有神靈保佑,誰都不怕。
國內鬥爭失敗者、無田無產的浪人、低層武士,往往帶上部屬或結夥成群往沿海跑,肆意搶掠沿海一帶,給沿海百姓的生產生活造成很大的損失。
哪怕已經改朝換代,坐天下的換成了朱元璋,倭寇們也不在意,想幹啥幹啥。
明軍來了就打,打不過逃往海外,待明軍退了再來,或者換個地方接著搶,這麼長的海岸線,就不信明軍守得過來。
更嚴重的是,此時本地海盜、走私商人也加入了倭寇的團伙,或者假冒倭寇搶劫過往船隻和沿海百姓。
換下衣服他們就是大明人,難以辨認出還有另一層身份,因而倭寇總是滅不完,這給大明帶來了很大程度上的負擔。
因此朱元璋直接禁海,對於斷絕倭寇,確實起到了很強的效果。
而且海禁還可以阻止商人的發展,將所有平民控制在大明的土地上,達到重農抑商的效果。
如今大明初建,在目前看來,其實還是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受到歷史侷限,前面有忽必烈的例子,朱元璋甚至將日本列為不徵之國,免得後世子孫窮兵黷武,影響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