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趙雲攜民兵投奔公孫瓚,一晃便是十七年過去。
建功立業遠不是趙雲想象之中那麼順利,公孫瓚帳中猛將眾多,對於剛來的趙雲自然不會有太多的重視,趙雲並未氣餒,他跟隨公孫瓚南征北戰,試圖尋找一個能夠一展身手的機會。
可惜這樣的機會遲遲未能來臨。
在進入公孫瓚帳下之後,宋卻作為趙雲最親近之人,自然而然地成了他的親兵。
當年的軍中伙伕只是戲言,戰事繁亂宋卻也沒有了烹飪佳餚的心思,每一次戰事中緊跟著趙雲,護衛在其左右。
和趙雲一同練武多年,宋卻也不再是當年那個風一吹就倒的瘦弱少年,如今的他雖然沒有趙雲那般健碩,但也有一把子力氣,因為庖廚出身的緣故宋卻更擅長用刀,他給自己打了一口好刀,在戰場上經歷了幾次奮戰,更顯悍然。
上了戰場自然不可能毫髮無損。
這麼多年下來,他大傷沒有,小傷不斷。
這讓附身在宋卻身上的祁寒暗自苦惱。
這一次的子龍卸甲食境,為何如此兇險呢…
八年過去,直到公孫瓚在和袁紹的戰鬥之中喪命,趙雲依舊算不得一位名將,好在他與同樣投奔公孫瓚的劉備結識,兩人志同道合,更是多次相談甚歡。
因此在公孫瓚死後,趙雲沒有太多猶豫便轉而投奔了劉備。
在劉備手中的趙雲比曾經自在了不少,雖然在外的名氣依舊比不過關、張二人,但確實比曾經跟隨公孫瓚更加受重用了,也隨著參加了好幾次戰役,原本他以為自己就要這樣度過一生。
直到九年之後,讓這位小將一舉成名的長坂坡一戰爆發了。
…
建安十三年,曹操親自率軍南下攻打荊州地帶,正好趕上當時的荊州牧劉表病逝,荊州牧的位置由他的兒子劉琮接任。
劉琮性格怯懦膽小,剛一接任便要面對曹操率領南下的大軍,驚恐之下不戰而降,卻又不敢把自己已經投降曹操的事情告訴劉備,等到劉備感覺到不太對勁,派人去詢問劉琮的時候,才發現曹操的大軍已經到達宛城地帶了。
天坑隊友了屬於是。
劉備帳下諸葛亮等人勸他趁此機會攻打劉琮,佔據荊州城之後據城抵抗曹軍,但劉備卻遲遲不忍心攻打劉琮,畢竟他和劉表是同宗兄弟,劉琮再軟弱無能也是自己的同宗侄子。
最終面對已經打到家門口的曹軍,劉備咬咬牙選擇了離開。
但對於劉備而言,離開卻也不是那麼簡單的一件事,跟隨他一起離開的,還有荊州十餘萬的百姓,這些百姓適逢戰亂無比彷徨,只能緊緊跟隨著劉備的大軍前行,而百姓輜重多,體力又比不上軍士,嚴重拖慢了行軍速度。
“主公,這樣下去不行。”
行軍之中,一位謀士快馬趕往劉備身邊,“如此下去,我們必然被曹賊大軍追上,百姓輜重多,走得太慢了。”
劉備的眼中帶著幾分憂色,這個問題他自然早就發現了。
他回過頭看了看護衛在自己身邊的一眾將領,旋即又看了看遠處綴在身後黑壓壓的人頭,“以你之計,這該如何是好?”
“主公,不若拋下百姓輜重,我等幾十騎快馬簡行,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待我等度過時艱,曹賊之軍必不是我等對手。”這位謀士顯然早有準備,此刻毫不猶豫地開口。
護衛在劉備身邊的所有將領聽在了耳中,一時之間氣氛古怪,眾人表情各異。
在劉備身後不遠處,趙雲面無表情,只是手中緊緊攥住的韁繩顯示他此刻心中並不平靜。
他當初跟隨公孫瓚,便是因為聽說他能夠對百姓施行仁政,雖然後來發現公孫瓚有些言不符實,但因為不願意背主,趙雲也不曾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