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和陽城延溝通了一下神臂弩的技術難題,劉盈便也不再糾結,仰天發出一聲長嘆,算是接受了神臂弩‘二百步左右’的射程上限。
——在劉盈的印象中,作為弱宋對抗北方遊牧民族騎兵的利器,神臂弩的射程,本該達到二百四十到三百步。
只是從那時候開始,華夏文明便開始進入冷兵器時代到熱武器時代的過渡,火器開始得到快速發展,冷兵器的發展則陷入停滯。
到朱明之時,雖然火器仍然沒有成為華夏軍隊的常規武器,但曾經以弓、弩為主的遠距離打擊手段,卻已基本被火器所取代。
而神臂弩的製作圖紙,則被收錄到了明太宗朱棣的‘永樂大典’中,並於後世民國時期失傳。
前世,劉盈曾瞭解到:神臂弩失傳圖紙中最關鍵的一部分,就是位於弩機發射槽的一個鐵製機關;
就是因為這個機關,神臂弩才得以具備最高三百步,合後世四百五十的超遠距離射程!
而現如今,沒有了這個機關,饒是劉盈窮盡所能,發動整個少府得力量,卻也只能做出這種最高有效射程二百步的低配版神臂弩。
‘神器’的射程降低三分之一,劉盈自是感到遺憾;
但退一步來看:二百步射程的弩,對於現階段的漢室而言,也無疑是一項劃時代的戰鬥力提升。
有了這二百步射程,在面對匈奴騎兵的時候,漢軍步兵陣列,也將具有更多的戰術選擇。
“嗯,就先這樣吧。”
“神臂弩,就定二百步射程;少府往後,不必再苦心鑽研了。”
毫不遲疑的下達‘結束神臂弩改良研究’的指令,劉盈便站起身,淺笑盈盈的走上前。
就見校場西側,正有羽林弓弩、虎賁甲刀各一人,朝著劉盈,以及朝臣百官所在的‘觀眾席’方向走來。
幾乎是在這二人出現的第一時間,眾公卿便爭先恐後的圍了上去,不顧天子劉盈的存在,開始上下其手的打量起這二位軍卒。
也是到二人走進,眾人才終於發現:相較於尋常軍卒,這二人的裝備,究竟有哪裡特別。
——來供眾人參觀的虎賁卒,顯然是先前那三人戰鬥小組中的‘觀察員’,身材幾位高達,足有八尺餘!
身上的板甲雖不如銅鏡那麼光滑、明亮,但站在太陽底下,也還是晃的眾人有些睜不開眼;
除了胸前的板甲,這虎賁卒的其他部位,也基本被各式護具包裹的嚴嚴實實。
胸甲內,是一具前胸鏤空,下襬、護肩,以及後背都完好如初的札甲,護住大腿前側、肩部,以及後背;
小腿之上,也有一塊類似後世足球運動員常用的木製‘護腿板’。
最讓眾人有些瞠目結舌的是:除去小臂上,也裹著一片木製護板外,那虎賁卒的頭盔,竟也是以鐵製成!
相較於過去,軍中常用的青銅胃,這鐵胃不單隻保護頭頂、耳側,而是將脖子以上的整個頭顱,都全部罩起!
就連本該露出的前臉,也只在雙眼的位置開了一個長方形缺口······
單就這名虎賁卒身上的甲具而言,理論上,能對這樣一名‘甲刀’造成殺傷的方式,就只剩下寥寥幾個。
噼砍精準無誤的砍到腳踝或膝蓋;
匕首由下往上刺入脖頸;
以及,弓羽箭失射中眼睛!
這意味著什麼?
——意味著這樣一名虎賁卒,只要做出正確的戰鬥動作,就基本不可能戰死!
因為匈奴人,很少有鋒利的青銅刀劍,更多是,是鈍器!
匈奴人也沒有用於平射的弩機,有的,只是用來拋射的弓!
所以,即便是這三個理論上的‘軟肋’,只要裝備者做出正確的戰鬥動作,就同樣可以護住!
腳踝、膝蓋,幾乎沒有被砍斷的風險,只可能被鈍擊砸傷;
脖頸處,鐵胃和胸甲相連處,只要低下頭,就可以護住;
至於眼睛,就更不用說了——就像剛才的演武過程中那樣,將頭低下,只給敵軍拋射的箭羽露出一個頭頂即可!
非要說這一套甲具的裝備者,還有什麼被匈奴人造成傷亡的可能性,那也就是不小心被弓羽射中眼睛。
至於匈奴人策馬撞擊······
“有那陌刀在,莫說人,恐怕就連戰馬,也當為其一刀兩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