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非讓後世百姓心生仰慕的大明風骨,便是如此不堪?威逼利誘,實在有損大明之風!”
這一句話算是觸及到了朱元璋的核心,他的氣勢稍微收斂,但依舊強烈。
“後世小輩,你所說之大明風骨,可是如何?”
這一個問題一丟擲,易澤便明白,談話已經走入正軌。
若是朱元璋一直執著於跪拜之禮,那這一場面談想來是沒有必要繼續了。
易澤是萬萬不可能跪的。
祖宗可跪,但要分時候。
天命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
清明時節,祭拜先祖,可行跪拜之禮。
先祖誕辰,懷念先祖,可行跪拜之禮。
甚至於一個人沒事情做,那拜一拜先祖,也可以。
但易澤此刻身份不一樣,讓他一個代表著後世華夏百姓的人,叩拜封建君王,那是萬萬不可能的!
因此,這個問題上,他寸步不讓。
而之所以提到大明風骨,也是為了轉移一部分朱元璋的注意力。
封建帝制自明朝起逐漸的僵化落後,君主的專制不斷加強。
老朱的權力慾望以及掌控欲那可不是蓋的。
因此,他才會對跪禮如此看重。
或者說,隨著時間的發展,君王們對這些禮儀便越發的看重。
這是時代的侷限。
縱觀歷史上臣子上朝,從坐著,到站著,最後到跪著,禮儀的變化,彰顯著皇帝權力的變化。
但相比於這一時的禮儀,君主們更在意的,還是這身後之名。
特別是後來的君主,在永生之夢破碎之後,更是在意此事。
因此,提到大明風骨,朱元璋立馬將注意力散開了一部分。
在他骨子裡刻著的,依舊是實用主義。
因此,他要問,這大明風骨,究竟是如何。
易澤也沒有含糊,更沒有過多的拖延。
激怒眼前這位,雖說對他影響不大,但是對節目的效果,就是個莫大的損傷了。
“後世百姓,仰慕大明一朝之風骨,以一句話囊括之!”
“什麼話?”
“不割地,不和親,不稱臣,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易澤的話擲地有聲,紮紮實實的傳到了朱元璋耳朵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