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百九十四名貢士,三成出自燕京大學,要說這其中沒有貓膩,宋某不信!”落榜的河南士子宋梓一臉的激憤!
身為舉人,哪個不是飽讀詩書,這次科舉改革本身就因為被打了一個措手不及而鬱悶,現在落榜自然無比憤懣!
不過每次會試落榜的舉子多了,落了榜能如何,乖乖回老家三年之後再來唄,這次本該也是一樣,然而觀榜的舉子很快就發現了一個問題。
按照慣例,舉子金榜題名之後,會在名字的前面標註考生的籍貫,比如山東舉子誰誰多少多少名。
而這一次出現了小小的變動,就是在名次的後面還增加了出身。
這個出身指的是貢生曾經在哪裡就學,比如燕京大學,比如北京國子監、南京國子監或者什麼什麼書院,要是沒有的就不註明。
這一標,問題來了,赫然有九十多名貢生出身於燕京大學!
這是什麼概念?
要知道燕京大學舉子其實並不多,建校的時候甚至都沒幾個,幾年時間才慢慢吸引了百來名舉子,這次竟然有九十多名舉子金榜題名!
那是什麼概念,基本上是一網打盡吶!
落榜的舉子本身就滿肚子的不憤,渾身上下都充斥著強烈的負面情緒,這個時候一點點的小事都會被他們無限放大!
誰都知道燕京大學教授的是雜學,那麼在燕大的舉子自然不可避免的接觸雜學,而這次科舉兩門輔科考的就是雜學!
也就是說,燕大舉子因為學習了雜學,從而在這次的會試當中佔得了先機。
很好理解的事,但是對於落榜舉子而言就是不對,認為這次會試十有八九存在舞弊!
至於如何舞弊,為什麼舞弊,他們一概不問。
很顯然,落榜士子就是想要製造輿論,畢竟這在大明是有先例的。
前有洪武年間的南北榜,後有弘治年間的徐經舞弊案。
落榜舉子想要用輿論的方式迫使皇室徹查這一次的會試,是不是真有舞弊不重要,重要的是會產生什麼樣的結果。
比如重開一次會試!
如果重開會試,燕大就不可能這麼多舉子入榜,那麼多出來的名額就是他們的機會,另外他們也不需要回老家繼續苦讀三年書。
總之,只要輿論起來了,那麼對於落榜舉子而言肯定沒有壞處。
於是金榜前面吵鬧不止,數百上千的舉子喋喋不休的叫嚷著會試不公,這個時候不管舉子是不是真的覺得這次會試存在舞弊,但是隻要落榜就跟著起鬨。
能千里迢迢的跑到京城參加會試的舉人,誰不覺得自己滿腹才學,今科必中,要是沒把握,誰他麼神經病跑來京城考試啊。
現在落榜再加上從眾心理作祟,他們可不會去管別的,先鬧著看看皇帝如何解決再說!
“舞弊?”朱厚煒冷笑,四門輔科的題目乃是他親自擬定後封存,負責的乃是任興,那要是舞弊,任興死都脫不開干係,那麼任興為什麼要舞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