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六年二月,會試!
科舉乃是為國倫才之大典,傳承千年之久,即便是蒙元異族佔據中原都未曾易。
然而科舉千年,從隋唐時期的舞弊成風,門閥操縱科舉到宋代的相對公正,再到明朝時期科舉制度徹底完善,整整走了數百年的路。
宋代科舉襲唐制,考帖經、墨義和詩賦。
因此考生以聲韻為務,多昧古今,明經只強記博誦,而其義理,學而無用。
王安石變法,改革科舉制度,取消詩賦、帖經、墨義,專以經義、論、策取士,算是為後世科舉奠定了大的方向。
等到了明朝以後,因為經歷了異族百年,讀書人凋零疲敝,加上洪武皇帝極為推崇朱子理學,故而在洪武三年昭告天下,定下大明科舉制度只能從朱熹做註解的《四書五經》中取題,從此朱熹徹底登上神壇。
歷代大明皇帝對朱熹也是推崇備至,比如太宗為朱熹作注的《四書五經》作序,比如正統皇帝免除朱熹嫡系子孫全部賦稅,比如……
然而儒學在吸收道學和陰陽五行學發展成為理學,而理學強調死記硬背、三從四德,扼殺人性這些方面的弊端,大明的皇帝全部選擇了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從此以後,禁錮思想的程朱理學正式登上了歷史舞臺,華夏的女子也終於迎來了長達五六百年的黑暗歲月。
緣何如此?想來是因為大明的皇帝姓朱,而朱熹也姓朱……
當然洪武皇帝從來不忌諱自己的出身,當過乞丐,做過和尚,又能如何?
他終究是大明的開國皇帝,是驅逐蒙元,恢復漢人山河的一代雄主,是歷史上得位正的不能再正的千古一帝!
然而大臣們還是想要為他找一個顯赫的祖宗,卻被其嚴厲駁斥,但是畢竟都姓朱,那麼朱洪武推崇歷史上唯一一個朱姓聖人似乎也不是不能理解。
到了嘉靖朝,嘉靖帝對儒學不感興趣,這一點幾乎朝裡朝外的讀書人都清楚的很,可惜儒家沒有辦法改變嘉靖帝,也抗爭不了,那麼唯一能堅持的就是儒家最後一塊陣地……
道統!
所有的大臣都把希望寄託在了下一代帝王的身上,那麼他們就只能苦苦煎熬,力爭在嘉靖朝不會讓儒家失去朝堂的絕對話語權!
但是所有的大臣曾經都在猜測嘉靖帝什麼時候會對儒家動手,如何動手!
算來算去也只算到了兩點,第一點是扶持其它學說來和儒家打擂臺,比如法家!比如墨家!
第二點則是科舉!
嘉靖帝對科舉動手了,但是動的和儒家想象中的不太一樣。
在儒家人眼裡,以嘉靖帝之狠辣,徹底廢除科舉都不是沒有可能,就算不廢了科舉,讓新學之學成為科舉主考純屬正常,然而嘉靖帝似乎對溫水煮青蛙那一套比較感興趣,他依舊讓儒學為主導,然後夾雜了四門輔科作為選擇,另外也就是將評優制改為了評分制。
科舉改了,但是幅度不大,這讓那些原本準備擼袖子跟皇帝硬幹,來誓死衛道也好,博取名聲也罷,更或者僅僅只是為了捍衛儒家道統的官員彷彿一拳伸出去,卻打中了棉花一般的難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