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部掌全國土地、戶籍、賦稅、財政諸事,吏部掌天下文官任免、考課、升降、勳封、調動諸事,若是大改,茲事體大,朕決定暫時放一放,等四部五寺改革完成,時機合適的時候再論。”
楊一清原本彷彿是如臨大敵,甚至已經打算好和皇帝磨嘴皮子了,然後皇帝突然說不改?
這個不改並沒有讓楊一清如釋重負,反倒是讓他心神一緊。
因為皇帝說了,不是不改,而是時候未到,那麼什麼時候算是時機成熟?
誰也琢磨不透皇帝的心思,但是楊一清不詳的預感卻已越發的強烈。
他的預感是對的,對於朱厚煒來說,改革吏部還好說,但是戶部要是改革就必然會牽扯到土地乃至隱戶,現在錦衣衛盤查天下土地以及隱戶還沒有完成,所以他只能先忍著。
而且朱厚煒也知道步子確實不能跨的太大,跨的太大扯裂了淡可就不好玩了……
現在改了四部五寺,等於是給朝堂一個接受和應變的時間,以後要是對戶部動手也更能被接受,當然有了充分準備的朝臣或許也會想出對應之策,這一點暫時不在朱厚煒的考慮範圍之內。
至於留下吏部,是為了陪襯還有牽扯,牽扯內閣!
吏部尚書又稱之為天官,權力之重,比起內閣首輔都不讓三分,所以大明才有天官不入閣的傳統,要是內閣首輔再兼任或掌控了吏部,那麼其權力就不輸宰相多少,沒準權臣就會誕生,這很顯然是帝王不願意看到的局面。
所以在朱厚煒暫時不動內閣的情況下,選擇留下吏部,還是很有必要的。
朱厚煒的大刀一頓亂舞,京城九大衙門中的工、刑、禮、兵四部、大理寺和都察院沒了,除了吏部和戶部外便只剩下一個通政司……
大九卿成了重災區,小九卿沒了太常寺卿、太僕寺卿、光祿寺卿和鴻瀘寺卿,還剩下詹事府詹事、翰林學士、國子監祭酒、尚寶司卿和苑馬寺卿……
大小九卿十八位,瞬間沒了十位……
“朕改革官制之初衷是要將大明民政、財政、軍政徹底分開以及實現司法獨立,地方官府之父母官只需治理好民政即可,至於地方上如何改制……”
“陛下,恕臣直言,陛下如此大改官制是否合適暫且不論,在老臣看來,京城各衙官員不少,改設、新設之衙門官員應該夠安置,不足之處亦可從翰林院乃至國子監呼叫低階官員,但是地方上增設這麼多的官衙……”
“楊愛卿無需擔心。”朱厚煒笑道:“大明人多,讀書人也不少,有功名的秀才也不在少數,地方官府治政,說實話,官員最終靠的還是胥吏,秀才不能當官,難道當吏也不行,先讓各地秀才充斥各衙門當吏員,順便積累治政經驗。”
“老臣明白。”楊一清緩了一口氣,他最擔心的事沒有發生。
當初皇帝說過,治政靠的是各行各業的人才,懂經濟的去稅司等等跟財政相關的部門任職,懂匠作的去管匠人……
這樣的人才哪裡多?
皇帝的手下最多!
那麼皇帝會不會讓新學的人才來滲透官場,哪怕不當官只當吏,對於他們這些為了道統不惜以身殉道的重臣而言,都很難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