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厚煒之所以能不費吹灰之力就改革掉禁軍三大營,是因為三大營本身就是直屬皇室,兵部根本無權干涉。
而能在整編神策軍之後順利整編京城二十六衛,則完全是因為那個時候的朝廷根本沒心思在軍隊的事上面和皇帝抬槓。
那個時候藩鎮、鹽政乃是稅政的事讓滿朝應付不暇,哪裡有精力和皇帝為了軍隊改制的事扯皮。
當然這還僅僅只是外因,真正的內因是什麼?
是財政!
大明的軍隊除了自給自足的各地衛所以外,不管是京營還是沒有多少土地的二十六衛以及邊軍,其軍餉和糧草都需要朝廷供應,也就是兵部跟戶部要銀子,要到以後再分發給各個駐軍。
皇帝如果要掌控全天下的軍隊也不是不可以,那麼這養軍的銀子就該皇帝來出,當然養軍的銀子皇帝肯定不會從自己的小金庫裡面拿,那便只有找戶部。
兵部跟戶部要銀子養軍,名義是堂而皇之的,你戶部不給,那軍隊要是譁變甚至劫掠地方的責任就該戶部來背,不背都得背。
但是皇帝不一樣,皇帝跟戶部要銀子養軍,戶部肯定會哭窮,肯定會缺斤短兩,那麼不足的就該皇帝去補,拿什麼補?當然是內庫的銀子去補。
內庫的銀子不夠貼補?那和戶部沒關係,實在不行,皇帝就縮減宮中用度,少一點奢華嘛。
總之,戶部在皇帝面前扮演鐵公雞這樣的角色早就扮的爐火純青,皇帝雖然是天下至尊,可只能認栽,除非皇帝自己有銀子。
朱厚煒有銀子!
不但有銀子,而且銀子多的讓戶部流口水!
有了銀子就有了底氣,那麼皇帝整編軍隊沒使用者部一文錢,滿朝官員憑什麼反對?
皇帝養軍隊本身就是天經地義的,文官想要攬住軍權不放?
你想幹啥!
更何況文官把持軍隊財政,目的就是不想皇帝重用武人,甚至是窮兵黷武,否則的話身為滿身浩然正氣的文官誰他麼願意和臭丘八打交道。
然而是可忍,孰不可忍!
幾乎快要名存實亡的兵部本身就已經夠憋屈的了,現在倒好,現在兵馬出關,很顯然是要和草原決一死戰,可這麼大的事,兵部甚至內閣都一無所知!
誰給威武候調動六邊精騎的權力,兵馬出關的調兵文書在哪?糧草轉運是如何安排的?
最重要的是兵馬出征,哪怕只有幾千精騎,可督軍的文官呢?
這才是朝臣最不能忍受的地方!
對於將武臣崛起提防到骨子裡面的文官來說,將門勢力的抬頭是絕對無法容忍的,皇帝就算要玩平衡,也應該在朝堂扶持出兩派來,而不是引勳貴集團來和文官爭鋒!
於是此刻御書房內的氣氛已然凝重的一塌糊塗。
哪怕此刻御書房裡面只有楊廷和、楊一清和王瓊三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