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拓撲學》的作者也姓李,名叫李斯特,根據序言所述,這本書是他蹲監獄的時候打發時間所著。
李斯特在這本書中將人類情感建模為動態拓撲空間,證明“仇恨”是高維紐結,而“愛”是連通性流形 。
整本書除了證明過程,還夾雜了李斯特的大量人生感悟、對霜天社會的思考、腹誹以及並不好笑的冷笑話。
隨著這些支離破碎的文字,一個不安於現狀的年輕學者的形象漸漸出現在李晨腦海中。
至於理論本身,不僅艱深晦澀,而且並不連貫——很多證明過程都被一句“根據某某理論”一筆帶過,李晨看到最後,依舊滿腦子問號。
倒是基於該理論的幾個應用領域的猜想,他大致看懂了。
然而,看懂以後只感覺驚悚。
譬如說“情感手術刀”:一種精確分離複合情緒的數學模型。利用該模型,可以剝奪人類的特定感情。李斯特認為“感情剝奪”是比“感官剝奪”更強大的武器,可以用來製造真正意義上的“無痛士兵”。
李斯特在《情感拓撲學》的第七章寫道:
疼痛感是意識的最後防線。
人類可以失去視覺、聽覺,甚至觸覺,但若徹底剝離疼痛,身體便成了一具無法自我預警的傀儡。疼痛是生物演化的古老演算法——它用最粗暴的數學語言告訴機體:“此路危險,立即折返。”
“無痛士兵”的強大之處,在於他們保留了疼痛,卻刪除了恐懼。
“恐懼”是纏繞在決策樹上的高維紐結。一旦用“情感手術刀”將其剪除,士兵仍能感知子彈貫穿胸膛的劇痛,卻失去對疼痛的意義解讀——他們不再將疼痛關聯到死亡、失敗或絕望,只會像除錯機器引數般冷靜評估:“哦,左肺效率下降了30。”
不,他們比機器更加強大。
當人類擁有機器的冷靜頭腦,他們低廉的造價將成為壓垮智械的最後一根稻草!
……
李晨不知道自己是以怎樣的感受看完第七章的內容。
是膜拜、敬畏還是忌憚?
也許李斯特的理論確實能讓人類推翻人工智慧的暴政,但是這種漠視生命的態度何嘗不是一種暴政?
倒是章節末尾的冷笑話,稍稍沖淡了激盪的情緒。
章節末尾用手寫體印著:
“數學家問ai:如何讓人類永不反抗?
ai回答:保留他們的疼痛,拿走疼痛的意義。
數學家驚呼:這不就是……婚姻?”
……
李晨合上書,發現自己的手指不知何時掐進了掌心——疼痛感正在提醒他:讀懂這本書是危險的 。
“仔細閱讀這本書,它能讓你更安全。”
卡夫卡不知何時來到了李晨面前,從他手中拿過書,隨意翻了翻,重新丟還給他。
李晨不解地問:“什麼意思?”
卡夫卡答道:“潛入他人意識是危險的,更何況還是不受控制的夢境。弗裡達的藥物會進一步放大失控的情緒,會導致夢境發生怎樣的變化完全無法預料。”
一句話說完,卡夫卡顯得異常疲憊,他喘息了好一陣,才繼續說道:“情感手術刀就是我為你準備的武器,你要學會在合適的時候剝離情感——別人的或者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