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世的史書上記載這一場戰鬥,用的是非常粗略的說法,不論是南吳的,還是北唐的。
沒有寫什麼特別的原因,也沒有描述激烈的戰鬥場景,總之,就是臨安公贏了,威遠將軍輸了。
你跑我也跑,兵敗如山倒。
那是威遠將軍後來的真實寫照。
即使他個人再如何冷靜,都無濟於事,在連番打擊之下,他的軍隊崩潰了,如同昌武將軍的軍隊一樣。
被金安和江吞水圍攻,而且是在被千鴉弩一通亂射之後,這實在不是一件比較好受的事情。
關於昌武將軍的精銳大軍為什麼會被打敗的事情,金安沒有深入去問,其他人同樣也是,而江吞水朱維江趙彥雙三個人因為比較老實的原因,也沒有什麼語言組織能力,當然,論起打仗這一方面,他們絕對不算是老實的,否則也不可能就這麼贏了。
這一戰的結果在不久的將來會傳遍天下,成為無數人茶餘飯後的話柄。
而帶著潰軍南撤的威遠將軍,此時此刻提不起任何心情去考慮此戰過後人們對自己的看法。
他的部隊被打散了,雖然不願意承認,不過他不得不承認——他其實算是奔逃出來的,如同他下面急急如喪家之犬的敗軍一樣。
在這一戰爆發之前,他擁有著兩萬大軍,而配合他行動的昌武將軍有五萬大軍,共計七萬多人馬。
但是而今,雖然他沿途收容潰軍,卻只有不到一萬人了。
戰前的雄心壯志,早就化為了過眼雲煙,而今他是剛剛逃脫金安追擊的敗將。
身為北唐一代名將,他十七歲上了戰場,一路血戰,成為了威遠將軍,三十歲之後,一直到今日之前,未嘗一敗。
雖然沒有李顯嶽、王獨、白從雲那麼出名和絕世的統兵能力,但是他穩紮穩打,最終有了自己的一番天地。
所以他成為了李擇南進攻南吳的不二人選,並且再在遠元年達到了他人生的巔峰。
多年的鐵馬冰河,就像是夢境一樣,在金安的狂轟濫炸之下,原來也會破碎。
在同樣的開遠元年,他跌到了人生的低谷。
他在南國最最強大的軍事力量在金陵決戰之中被打垮了,於是他被人像是攆狗一樣攆著走。
昌武將軍倒是很滑溜,在兵敗的那一刻,整頓行裝……跑了。
他不是白痴,他也不清楚威遠將軍那邊的情況,如果威遠將軍還能夠穩定住局勢的話,他就那麼死戰被殺殉國,是非常愚忠的,所以他選擇了跟著敗軍一起跑路。
在當時他並沒有預料到威遠將軍在不久之後會作出和他一樣的決定,但是很顯然,他們作出這一決定是有原因的——
不甘心。
他們不甘心失敗,因為在此之前他們的形勢一片大好,即使是金安有所進益,在他們看來都只不過是跳樑小醜而已,所以骨子裡的優勢心理讓他們選擇了留得青山在的做法,因為他們認為自己終將得到最終的勝利。
然而事實證明,有的時候,有些東西,丟了就丟了,很難再找回來了,那些丟失會讓他們萬劫不復。
南吳各地的起義軍隊在南吳秘府的作用下,朝著四面八方追擊潰軍,其中極少數被殺死或者選擇了簡短的戰鬥,大多數都崩潰投降成為了俘虜。
威遠將軍和昌武將軍的七萬多兵馬,就這樣土崩瓦解,再也沒有恢復的可能,南吳人不會加入他們,北唐人遙不可及,援軍還在很遠的路上。
而在那一批看似恐怖的援軍到來之前,一切都將成為定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