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城內擁有著北唐在南吳土地上的城池中最為強大的守城力量。
不僅僅是金陵的重要性,還有雙方的心結——
北唐需要控制這一南吳的舊都,從而給予那些人心理壓力,而南吳也迫不及待地要把它奪回來。
那是一種象徵。
八千兵馬守城。
攻城的是兩萬大軍。
別看人數不多,在李擇南御駕親征,雙方兩敗俱傷之後,一個城池內外能夠聚集那麼多的人馬,已經是很難得了。
金陵攻城戰已經爆發。
關連殿分兩路兵馬,分別從江東門和上元門攻打。
駑矢橫飛,石塊、滾油……
雲梯、攻城車、攻城塔……
攻城戰已經持續了半天,城外堆疊著層層疊疊的屍體,大多數是戰死的南吳士兵,還有的是被殺得翻下城牆的北唐府兵。
舊都就在眼前,這些戰鬥力和意志力應該不如曾經的正規軍隊計程車兵們,卻爆發出了驚人的勇氣來。
他們前仆後繼,死了一堆,後面又湧上來無數人。
但是北唐人似乎擺出了一副與城共存亡的決心,即使對方的人數是他們的幾倍,即使敵人凶神惡煞一般,他們都不懼傷亡地日夜守城,不止不息。
那是一場艱難的拉鋸戰,比的更多的是人們的耐心。
北唐人要等待威遠將軍的到來,他們也堅信這一點。
南吳人要等待北唐人崩潰,到時候城破指日可待,而他們也堅信金安會不計一切代價地拖住威遠將軍。
就比的是誰先崩潰。
攻城戰一直持續到了未時,雙方都傷亡慘重並且精疲力盡。
關連殿收兵了。
埋鍋造飯,城內城外的所有人都獲得了短暫的喘息機會。
第二天,整整一天,城牆邊一片安靜,死靜死靜的。伴隨著的,是壓抑與沉重,誰都明白這僅僅只是下一波暴風雨來臨之前的表象。
第三天,攻城再次開始了。
因為人數的緣故,關連殿依舊分兩路兵馬,從仙鶴門和滄波門進攻。
這名年輕人,坐在馬上,神色冰冷地盯著遠方的驚天大戰,不說一句話。
這裡是他的國都,也是他的家,現在,他的國都和家讓敵人佔了,並且還就蹲在那裡不肯出來了。
他的叔父、他的妹妹,當然還有許許多多的關家人,就是在這裡死去,也有在這裡家破人亡的。
那是國仇家恨,他必須要攻下金陵,讓這群城裡的人血債血償,那是不共戴天之仇。
現在將會是一年之中最熱的幾個月,炎熱的陽光照在城內城外,讓泥土都變成煙塵。
熱騰騰的血液流淌到地上,便很快乾涸。
攻城戰持續到了晚上,沒有要停息的跡象。
午夜時分,滄波門被攻破了,南吳人衝入了自己的舊都。
但是在慘烈的大戰之後,天光破曉之時,北唐人將他們逼了出來,而事實上他們也沒能夠入城太多。
北唐人用屍體和破碎的磚石堵住了城門處的破口,南吳人撤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