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荒有句諺語,種在冰上,收在水裡。
這話是實踐檢驗出來的經驗之談。
每年的四月中旬,大地回春,萬物復甦,正是春播的季節。
黑土地冰雪融化,春風把浮土吹乾,可十幾公分之下依然還是凍土,硬邦邦的。
此時只能播種小麥,小麥播種到七八公分的深度即可。
所以說是種在冰上。
收在水裡就是指的秋雨。
在八九月份的時候,正是白山黑水間秋雨的季節。
而九月下旬就是麥收的最佳時間。
此時,如果麥田發生澇災,小麥就被泡在水裡。
泥濘的麥田根本就下不去機械,只能人工收割。
因此有收在水裡之說。
八四年的九月格外讓職工揪心。
從八月起,雨量逐漸增大。
一進入九月,更是一場接著一場。
韓建華每天都在田間地頭檢視情況。
盧昌華不得不繼續排澇的工作。
現在離麥收還有十幾天,小麥還沒有完全成熟,如果大雨繼續,今年的小麥怕都得發芽了。
發芽這是農場職工的說法,就是麥粒水分太大,直接在麥穗裡發芽生長,那這些麥子就廢了。
有了春季排澇的經驗,盧昌華他們倒是得心應手。只是每天都是溼漉漉的,光是排澇用的油料就用了幾十噸了。
九月二十二日,突然雨過天晴,秋風掃過,麥浪翻滾。
只要能放晴三天,小麥就會進入成熟,二十五六號就能麥收了。
雖然雨停了,可很多低窪地的小麥倒伏嚴重,麥穗都浸在水裡,有的已經發芽。
趁著天晴,趕緊抽水。
轟隆隆的積水噴射而出,流進了水溝裡。
窪地裡的積水很快就被抽乾,太陽一曬,秋風一吹,半天時間,地面也就乾爽不少。
這段時間盧昌華的綠皮書閱讀停留在了68次。
主要原因就是排澇太忙了。
忙到他們搶險隊都沒時間回家休息,累了困了就躺在掛車裡眯上一覺,可抽水機卻是24小時不停的。
農場防汛指揮部的領導都到三分場來取經視察。
沒辦法,現在整個農場只有三分場的排澇工作進展的最順利。
其他分場不是物資不足就是油料不夠,說起來還是認識不足。所有分場的受災情況基本相同,為什麼三分場就能及時排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