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昌華對蘇俄的工廠有著很大的偏執。
前世他就曾想著在蘇俄解體前,如果自己有能力,就一定要劃拉點工廠過來。
你想想,要真是有這樣的機會,是不是能建設一大批工業製造企業,那樣,咱們的製造業是不是能提前進入世界先進水平?
這些也只是他前世的幻想。
結果,他這個幻想要變成現實了。
作為一個農場小職工,養魚起家的鄉鎮企業家,靠投機蘇俄暴富的暴發戶,他還是小看了現代工業的複雜性。
首先的問題就是工人。
雖然可以用蘇俄的部分工人,可是沒有本國的工人做支撐,是走不長遠的。
萬一他們一走了之,工廠不就黃攤子了嗎?!
再有就是技術。
如果技術始終都掌握在蘇俄人的手中,把工廠搬回來就失去了意義。
說來說去,還是人的問題。
派過去的部分中國工人,基本就是力工。
溝通有問題,人家為了自保還防著他們。
關鍵性的技術和操作都不告訴他們。
這種情況,盧昌華知道後也很苦惱。
按照他的想法,既然搬回來了,就要組織生產。
想辦法讓他們帶徒弟。
謝爾蓋的家人也隨著機器一起來到了北寧。
老毛子的發動機廠有非常齊全的配套車間。
發動機涉及的主要部件都能自行生產。
因此,車間和分廠就很多。
有翻砂鑄造車間,發動機的缸體缸蓋曲軸連桿都需要先鑄造出來。
當然,鑄造車間需要模具,還有模具車間。
鑄造出粗胚,需要機加車間進項精細的加工。
研磨車間對機加件進行精細的研磨。
總裝車間,就要把這些元件進行組裝了。
這時候的活塞環,缸蓋墊等密封件和連結件就需要進入車間了。
這些東西需要配套廠家生產。
每一個環節都需要大量的技術工人和先進的裝置。
其實,這些東西國內很多廠都有。
可是加工和裝配精度都有差距。
為了讓這些老毛子工人能安心工作,工廠跟工人簽訂了長期用工合同。
這樣,他們就有了保障。
至於住房問題,盧昌華只能自建。
在發動機廠附近,要建造住宅樓。
這些人來了得有住的地方吧?
現在天寒地凍,只搶建了五棟。
暫時安排技術骨幹入住,家屬要等到明年才能來了。
沒地方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