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盧昌華帶著老婆孩子去水庫遊玩。
這裡三千多畝的水庫經過兩年多的轉型,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以前,這個水庫是盧昌華商品魚的主要生產基地,現在已經發生了改變。
這個起家水庫早已不再生產商品魚了。
而是每年六月份提供新一代魚苗。
不僅有大鯉子,還有錦鯉魚苗。
這裡成了魚苗的繁育基地。
而商品魚的生產,就交給了周邊的其他水庫。
當罐頭廠開建的時候,他就去和周邊的水庫談合作了。
如今的合作水庫,已經從當初的十幾座,增加到了三十幾座。
合作的地區已經從黑河地區,擴充套件到了綏化,齊市,尹春等地。
每年可給昌和罐頭廠提供鮮活鯉魚上百萬噸。
而這些產品一部分在國內銷售,另一部分出口到了蘇俄。
當然大部分用來換飛機了。
與此同時,大白鵝的產量也逐年上升。
從當初的三十幾萬只,逐漸發展到了百萬只。
這些白條鵝大部分被罐頭廠收購了。
而一小部分滿足了當地老百姓的飲食需求。
還催生出了很多鐵鍋燉大鵝的飯店酒館。
進一步推動了大白鵝這個養殖產業。
隨著鯉魚養殖和大白鵝養殖的興起和產業龍頭的帶動,黑河地區,綏化地區,齊市地區,尹春地區的產業結構自發的調整了。
一批小型的,中型的澹水魚加工企業和大鵝加工企業如雨後春筍般的冒了出來。
鵝絨服的生產加工是門技術活,北絨廠依然牢牢的把持著黑省的老大地位。
它的產品大量出口歐美,只有少量產品在國內銷售。
因為款式新穎,裁剪立體,顏色鮮豔,保暖性強,一直是最先富起來的那批人的最愛。
盧昌華對現在自己的產業轉型升級還是滿意的。
他八五年開始承包水庫,養魚起家。
到現在已經六個年頭了。
中國的改革開放越來越深入,走出來嘗試創業的人越來越多。
每個人起步的平臺都不一樣。
像有些人,一開始就是搞電子產品的組裝生產,有人一開始就是做衣服鞋子,而還有些人一開始就是搞機械加工。
像盧昌華這樣,以養魚起家的人不在少數。
可他早就看出來了,起家養魚是可以的,可是一直養下去就不可取了。
太低端,沒有啥門檻,誰都能養,到時候競爭對手堪比繁星。
所以他才進入了鯉魚的深加工,做了罐頭廠。
至於養大白鵝那是順帶的事,沒想到也成功了。
可這樣的成功,他就能止步了嗎?
這也僅僅是養殖業深加工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