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自己幹變速箱廠和後橋廠,這有涉及到了齒輪設計生產。
這是一個產業鏈。
不是你想幹就能幹成的。
最快最好的辦法就是用別人現成的技術。
今年的蘇俄,風雲詭譎。
各加盟國都蠢蠢欲動。
莫斯科也窩裡反,搞得烏煙瘴氣。
遠東地區離得遠,他們也沒實力跟莫斯科掰手腕,只能自己撈點實惠了。
謝爾蓋積極向盧昌華遊說,說哈巴羅夫斯克還有好東西,咱們需要的工廠技術都有,只不過要抓緊時間。
因為,有人也惦記上了。
哈巴羅夫斯克齒輪廠,在蘇俄是非常有名的。
他們是軍工企業,所用裝置都是很先進的,材料都是各種合金。
遠東地區距離莫斯科太遠,又是極為重要的地區。
如果不在這裡建設軍工產業,全靠從莫斯科運來,真要是打起來,黃花菜都涼了。
為此,在二戰後,蘇俄在遠東建立了大量的工廠,就是為了戰時能夠及時補充裝備,同時,也能成為蘇俄面對西方的大後方。
這樣的設計原本是沒錯的。
可現在,卻便宜了盧某人。
看到這種便宜的,不僅是盧昌華,還有其他人。
比如某韓,某朝和東瀛。
包括灣灣都想把工廠買下來。
這訊息傳到了盧昌華的耳朵裡,那還了得?
他一個電話打給了瓦西里。
此時的瓦西里正在愁眉苦臉。
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有常規駐軍三萬,可在他周圍還有十幾萬的駐軍。
要知道,遠東地區的人口和城市分佈,都是在鐵路的沿線。
這條從沙皇時期就開始修建的鐵路從西到東,橫跨了蘇俄的整個國土,也橫跨歐亞大陸。
像赤塔州,阿穆爾州,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濱海邊疆區,就是得益於這條鐵路。
這些地方是人口較多,城市較大的地區。
而在他們的北部,是雅庫***和國,他們的環境就比較差了,只有南部一些地區可以借力鐵路,其他地方基本沒人。
在這廣袤而又酷寒的地理環境下,自然條件非常艱苦。
在這的駐軍忍受嚴寒的同時,還得餓肚子。
你就說,他們怎麼願意?
自然就要往南邊的地區轉移了。
他們留下了少量的部隊堅守,其他人都往南轉移。
沒吃沒喝,得找人要啊!
他們要往南來,阿穆爾州,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肯定不幹。
我們都吃不飽,你還來搶食?
雙方劍拔弩張。
瓦西里和軍區大老們都很頭疼,真要是打起來,自己這三萬多人還不夠人家塞牙縫的呢。
可是不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