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瑤的提醒,讓盧昌華一下就開啟了思路。
他當初不想搞羽絨產業是有原因的。
一個是當時原料成問題。
他一人養大鵝能養多少,不成規模,沒法支撐一個羽絨廠的生存。
再一個就是技術人才問題。
東北就沒有這樣的企業,也沒有人才基礎,要是強行上馬,不現實。
現在可以說此一時彼一時了。
由於他的罐頭廠投產,需要附近所有水庫都加入到原料供應鏈中,水面的增加也有了養鵝的基礎。
現在已經有了三十萬只大鵝在茁壯成長,他要是再視而不見,就不是一個合格的重生人士。
原料是有了,下面就是人才問題。
王瑤一句聯營,讓盧昌華瞬間頓悟。
聯營就是一個解決技術和人才的好辦法。
其實,聯營在八五年左右就開始興起了。
很多的鄉鎮企業與各大廠搞聯營,借用大廠的牌子,學技術,學管理,招人才,很快就超越了大廠本身,最後脫穎而出。
尤其是技術性很強的行業,更是明顯。
羽絨產業的技術含量不低,在盧昌華的心目中,是一個大產業。
尤其是鵝絨產品,要比鴨絨更高階。
這也是他猶豫的一個原因。
現在鴨絨產品,國內市場都嫌價格過高,迫使很多羽絨廠降低了含絨量,來適應市場需求。
要是鵝絨產品上市,市場能接受得了嗎?
好在盧昌華想到了出口。
國內沒有市場沒關係,可以先出口,到了九十年代中期,老百姓的收入高了,自然就會識貨了。
他理清了思路,就安心下來。
第二天,跟王瑤報備了一下,他就直飛南昌。
共青城現在也變成了大工地。
到處都在搞建設。
看樣子,共青城是真不甘心只做一個墾殖場啊!
下午一上班,盧昌華就去了老廖的辦公室。
“哎呀,這不是小盧總嘛,你怎麼來了?”
“廖廠長,我可是無事不登三寶殿啊!”
見盧昌華風塵僕僕,老廖也認真起來。
“咱們也是打過交道的,有什麼事你就說。”
“今年,我們養殖了三十萬只大白鵝,再加上農戶散養的部分,可能會突破四十萬只。”
“啊?這麼多啊?”
老廖被盧昌華的這個數字嚇了一跳。
“這已經快趕上我們的半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