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
師傅一直不大喜歡明教,更把張無忌當成是魔頭,如果讓她知道此事,不知作何反應。
好在張無忌沒有私藏九陰真經,又承諾歸還倚天劍,對師傅總算能有個交代。
眾人辭了靈蛇島,乘船回程。
此時,全國各地起義抗元的戰爭正進行得如火如荼,除了明教義軍,還有各路自發的反抗軍也都看展得有聲有色。
不過,回到中原之後,王動還是得到了一條出乎意料的訊息,元朝廷並沒有完全罷免脫脫,只是把他叫回去查問一番,又重新將他派回,鎮壓義軍。
這一來一回雖為義軍爭取了時間,但卻沒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因為脫脫離開的這段時間,命汝陽王掌管軍隊,仍舊壓得江南幾路義軍動彈不得。
這個結果不知是歷史的自我調整還是系統的修正。
王動接到這個訊息之後,沒有思考太久,他決定去做一件事,一件能把劇情扳回去的事情。
不過在做這件事之前,他還要先去見兩個人。
朱元璋和陳友諒。
如今把明教義軍經營得最出色的兩位頭領,他們一路攻城拔寨,穩抓穩打,已然建立了穩固的大本營。
連續的勝利顯然為二位積累了足夠的威望和自信,以至於他們對總壇的教令開始有所怠慢,常常以“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理由拒絕執行總壇教令。
王動去見二人就是想親自見識下二位權謀家的手段。
他先去了滁州朱元璋部,並非微服巡視、突然襲擊,而是大張旗鼓地駕臨,甚至還特意先去函通知,然後再率銳金旗堂而皇之地前往巡閱。
朱元璋得知教主駕臨,安排了隆重的接待儀式,並帶著教主檢閱了他收編的近三萬人的軍隊。
整個巡查過程,朱元璋有禮有節,沒有任何破綻,也挑不出任何毛病,但王動可以感覺到,此處義軍,從將領到兵卒,表面上都喊著教主萬歲,但其實人人心裡都是以朱元璋馬首是瞻。
他們看著王動的眼神是帶著禮數的尊重。
他們望著朱元璋的眼神是充滿炙熱的崇敬。
這倒也無可厚非。
畢竟打仗衝鋒、身先士卒的是朱元璋,足智多謀、算無遺策帶著大夥打勝仗的也是朱元璋。
王動面上始終帶著讚許的笑意,對朱元璋也是大加讚揚,並在巡閱結束後,擢升他為香主,手下將領自徐達、常遇春、湯和以下,都有提升。
王動還特意將《武穆遺書》贈予徐達,囑他多打勝仗。
臨走時留了兩句話給朱元璋:
“高築牆,廣積糧。”
當然,這段話的完整版還有一句“緩稱王”,但在王動的眼中,朱元璋要想稱王,只能假以時日,由他敕封。
王動走後,朱元璋把自己關在大帳中,他聲稱自己是要認真思考教主留下的教令,實際上是在做一番不足為外人所道的天人交戰。
他現在羽翼漸豐,有實力也有信心自立旗號,實際上在王動到來之前,他已經在心底默默籌劃如何擺脫明教。
但王動到這裡轉了一圈,他又動搖了,或者說畏懼了。
因為從王動出現到離開,他始終沒有看清楚王動在想什麼,有沒有看出自己的野心以及那些封賞和嘉獎有沒有深意等等,對此他全無頭緒。
他之所以能迅速壯大自己的義軍,讓各位將領死心塌地追隨自己,是因為他最擅揣摩人心。
可是,他沒有始終沒有揣摩出王動的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