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科幻靈異>大時代的夢> 第六十七章 烏銅走銀(4)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六十七章 烏銅走銀(4) (1 / 2)

金永才說:“靈感的迸發往往來自於偶然,但在偶然到來之前,是要付出必然的努力的。”

如今,已是烏銅走銀製作大師的金永才,將古老的傳統工藝完整地保留了下來,先後創作了百餘件烏銅走銀精品,獲過很多大獎,還創辦了“烏銅走銀工藝館”、“烏銅走銀傳習館”開館授徒,潛心傳承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

以往,烏銅走銀技藝是世代單傳的。可以收很多徒弟,普通技藝都傳,但是核心秘方只傳一人,而且傳男不傳女。他為了讓這項技藝更好地傳承下去,打破了烏銅走銀世代單傳的規矩。目前他嫡傳弟子12人,其中秘訣他傳了4人。他希望他的徒弟們可以很好地將烏銅走銀絕活繼承下去併發揚光大。

但是金永才選徒弟的標準很嚴格,人品是第一考核標準,人品不好即使天賦異稟也不要。他信佛,常說“有德人,天地寬”,在為人處世上,他也信奉這個原則。

其次要有耐性。他常說“三品”人生:從人品到作品需要六七年,從作品到精品需要十二三年,這樣算來,要真正掌握烏銅走銀技藝,需要二十年以上。沒有耐心的人,是不可能堅持下來的。

最後,還需要悟性。悟性才能保證有靈活的創新,而不是墨守成規。

最初來金大師這裡報名的有36人,他從中嚴格甄選出了人品秉性天資各方面出眾的6人收為嫡傳弟子,用“雲南烏銅走銀”六個字分別給他們取名金雲、金南、金烏、金銅、金走、金銀。

然後這6人又分別再帶徒弟,到目前是12人。期間,也有很多大學生慕名前來拜師學藝的,最終由於無法靜下心來,幹一年也就走了。他說,心靜如水的人才能做出高貴神秘的“黑美人”。

談到未來,金大師說他有兩大心願:第一是多帶徒弟。第二是能真正地發揮出烏銅走銀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烏銅走銀最鼎盛的時代是清末民初”,金永才說道。“當時昆明有二三十家店鋪經營烏銅走銀器,每年僅訂單就達四五千件,不少國民黨軍官乃至黃埔軍校校長蔣介石都喜歡訂做烏銅走銀作為軍刀裝飾類禮品。

抗日戰爭爆發之後,人們購買能力下降,且貴金屬材料採購困難,而擁有配方的人也相繼去世。直到改革開放後,從事這門手藝的人越來越少,最後只剩下師父李加汝了”,金永才感慨道。

“我希望烏銅走銀在我的手裡能夠讓更多的人知道和喜愛,一代代傳承下來。”

烏銅走銀工藝品造型典雅別緻、端莊高雅,紋飾豐富多彩、特色鮮明,色彩古香古色、黑白分明,給人強烈的視覺衝擊和藝術震撼。

其悠久的歷史、獨特的品相、精湛的工藝、細膩的雕工深得人們的喜愛,具有較高的研究觀賞價值、收藏價值和文化藝術價值。近年來,隨著烏銅走銀對外影響的擴大,其增值空間巨大,商業開發價值甚高。

烏銅走銀的製作工序繁多,細膩入微,要求所學之人要有較好的耐心,做事認真細緻,頭腦靈活,創新能力強,其製作工序有:

一、煉製烏銅合金

用優質的銅和一定比例的黃金、純銀摻合其他十餘種貴金屬熔鍊成烏銅合金。

二、鍛制烏銅片

將合金以鍛打、碾壓等方法做成不同厚度的烏銅片。

三、烏銅片上鏨刻圖案

設計、剪材下料後在烏銅片上描繪出所需要的圖案紋樣或文字,線條應流暢,再用鏨子刻出各種花紋圖案。刻的深度根據烏銅片的厚度而定。

四、走銀

用純銀銀屑或純金金屑填充到圖案處,以“走”滿為度。經高溫處理,銀屑或金屑與烏銅就自然熔為一體,此工序為整個烏銅走銀技藝過程中最關鍵的步驟。

五、成型

將走好銀的烏銅片進行打磨、組裝、焊接成型,或將製作好的烏銅片焊接組裝在已設計製作好的金屬器物相關部位上,使其成為一件完整的器物。

六、拋光打磨

手工打磨,將初成型的器物進行清理拋光處理。(現在多用砂紙或砂輪作拋光處理)。讓其顯出銀白色線紋。

七、捂黑處理

用手掌捂起,待手出汗後,邊捂邊揉搓。透過長時間的手汗液與烏銅產生反應使烏銅器面發生氧化,生成一層自然的氧化保護膜,烏銅坯就呈烏黑髮亮狀態(這道工序也有相當的技術要求)。

由於是純手工工藝,烏銅走銀的製作工具也相當的傳統,主要工具有風箱、熔爐、鐵錘、油燈、吹管(吹火走銀用)、鉗子、鏨子(鏨刻花紋用)等,發展至今,工具的更新上增置了“皮老虎”和噴槍,用於加熱和走銀工序上。走銀用的燃料主要有煤油、汽油、天然氣。

烏銅走銀的技術關鍵在於“走銀”工序,即怎樣把銀走到烏銅上。不掌握好適當的化學反應原理和熱原理,烏銅片上的銀將脫落,或烏銅坯將被破壞。

從金屬的熔點和相融效果來說,把銅走到鐵上較容易,而把銀走到銅上難度較大。烏銅走銀就是以其繁雜的純手工工序造就了其細膩入微的純美藝術品。

“走”字是烏銅走銀的精髓,白亮的銀行走於烏黑的銅之上,像生命流動,動作和過程躍然眼前。袁昆林像是導演,烏銅是他精心打造的場景,而銀是不會出錯的演員,步步為營,交相輝映。

雲南昆明晉寧縣人,烏銅走銀非物質文化傳承人,雲南省工藝美術大師。

從昆明市區出發,一直沿著滇池的西岸,行車四五十分鐘就能到晉寧縣。滇池在望,這個水邊小縣城總給人魚蝦旺盛之感,不過當地人更以新興的玫瑰種植基地為榮,知道烏銅走銀的不多,反而是外地人常常慕名而來尋找袁昆林。

以前要找袁昆林,還要再走半小時去到天城門村,那時候他對自己基本定位是一個農民,做烏銅走銀只是農閒時的愛好,當不了正事養不了家。

這幾年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人後,他才和一個朋友的銀樓合作,在縣裡的商業街有了鋪面和展示廳,成為一名職業的手藝人。人們稱呼他以“大師”,他聽了只是笑笑,臉上還是與生俱來的靦腆與純淨。

袁昆林的烏銅走銀作品,雕工細膩,烏黑與閃亮交相輝映,很有文氣。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