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科幻靈異>大時代的夢> 第九十五章 烙畫(2)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九十五章 烙畫(2) (2 / 5)

朱培杏說自己一開始並沒有想到烙畫,但自己從小是個無線電迷,當時收音機是買不起的,自己就從師裡的無線電連搞些用過的電晶體,自己就看書,看線路圖,然後回來安裝,6個管以下的自己都可以裝響,當時條件比較有限,科技也比較落後,完全就是憑耳朵,憑感覺調,那時年輕精力也好,一弄弄到深夜兩三點,有年中秋節的時候報紙上印刷了一個嫦娥奔月的畫像,自己先用鉛筆在木板上描好,然後用電烙鐵把線條燒好,完了之後感覺很興奮,效果特別好。

自己對無線電的痴迷,對烙畫是一個啟發,也為烙畫的基本功打下了基礎,因為焊接二極體和三極體的時候要特別準確,才開始烙一些小動物,以後慢慢可以做人物畫像,很多人都不相信是手工,其實中間自己是付出了很大的努力的。

朱培杏說,16年的從軍生涯對自己的影響是非常大的,現在孩子如果有機會,一定都要去部隊補這人生非常重要的一課。才開始可能會覺得部隊的一些生活都是沒有必要的形式主義,等人生走到一定時候,會覺得是很有必要的。

在部隊,戰友都是來自全國各地,平時吃住、訓練都在一起,也有矛盾有爭吵,之後又和好,分分合合,現在回想起來都是特別美好的一種回憶。

在部隊十幾年的摸爬滾打,退伍之後與人打交道,不會拘謹也不會撒謊,更重要的是自己在部隊的工作始終都是和藝術掛上鉤,這對以後自己的成長起了不可磨滅的作用。

朱培杏說自己從柬埔寨回到國內,和太太磨嘴皮就磨了5年。在柬埔寨是自己事業發展到頂峰的階段,但在這個時候自己選擇回到零點,不想當公眾人物,希望能有個安安靜靜的地方,每天寫寫字,作作畫,搞搞樹根,沒有太大的渴求和奢望,現在總是留念、懷念一些小時候的東西,自己到了這個年紀,對很多東西都能用平常心冷靜去看,人老了總是要有個樂趣,老有所為,這樣精神生活也不會很空虛。

朱培杏在採訪中給記者印象最深的是一種淡雅的心態,朱培杏告訴記者,寫出心情是書法的最高境界,中國文化追求自然,不要做作,不注重每一筆畫的標準,注重整體的佈局。

寫字的時候是個什麼樣的心情,是個什麼樣的人,透過書法作品有時是可以看出來的,筆隨我心,意境不同,字落筆、收筆都不一樣,書法是個硬東西,比寫意畫要難些,特別是一些大篇幅的作品,要有長期訓練經驗才能完成。

談到當下國內的烙畫的最大感受,朱培杏說現在很多比較年輕搞書法的、還沒入門,都想走捷徑,從楷書到狂草,沒有25年甚至30年的時間是不可能寫好的,書法就是要那點功夫。

文化都有一個傳承,在傳承的基礎上創新,先繼承好再創新,不追求標準化,但追求一個自然形態,一種不經意的自然,要做到這些就必須要全方位瞭解古人,有一個傳承性,瞭解不等於模仿,取各家之長,從古人的書法藝術中汲取營養,接觸多了,眼光、意境不斷的在改變。想知道美是什麼東西,就要從根上去了解,脫離傳統的書法藝術,就會顯得特別浮躁。

朱培杏淡薄名利的心態讓人折服,朱培杏說,一切都要隨其自然,任何時候,認真做事,不想出名也會出名,還是要有些東西要留在世界上。

藝術的東西一定要嚴禁,自己並不想成為什麼公眾人物,要做成一件事情,有時是需要安靜的生活,才能騰出一些精力,希望國內的烙畫行業能夠更加的規範,對烙畫這項傳統文化的傳承,如果碰到有緣分的,希望學習這項中華民族繪畫藝術的,自己也絕對不會保守,就是希望烙畫這門藝術能夠很好的被大家所認識、接受和喜愛!

在蓬萊的城市中央,一條由999方磨盤鋪就的幽長的小巷裡,舊式的商鋪招幌在秋風中自在地搖晃。夜幕降臨時的磨盤老街寧靜祥和,民族英雄戚繼光祠堂的對門,一處以串串葫蘆為帷幔的古樸店鋪的木製門窗中,飄出淡淡的茶香和陣陣爽朗的笑聲。

推門而入,古老的八仙桌畔,圍坐了三位飲茶人,其中一位清癯的長者向我微笑致意,他就是今天的故事主人公——葫蘆雕刻傳承人宋玉良。

我品著茶香,聽他,一個半路出家的葫蘆烙畫師,一位執著鑽研、自學成才的手工藝製作大師,一位將葫蘆烙畫工藝從曲高和寡的藝術殿堂帶回生機勃勃的民間市場的創新營銷達人,徐徐道來葫蘆烙畫事業的江湖沉浮。

與我一起重溫往事的,還有從威海遠道而來,當面再次向恩師取經的他6年前招收的徒弟小宋。

2012年,是宋玉良從事葫蘆烙畫的第十五年,也是他成立八仙葫蘆工藝品公司的第五個年頭。那一年,宋玉良親手雕刻、烙畫的葫蘆已經數以萬計了,他已經連續三次登上央視,被藝術界和同行推崇、讚譽,是蓬萊當地以及全國“葫蘆圈”裡的名人。

“南京百虎烙畫第一人”的辛迪大師對宋玉良葫蘆烙畫給了很高的讚譽:“宋玉良的葫蘆烙畫,是集繪畫、書法和烙印於一體的工藝品,從環形構圖上看,給人以疏可走馬、密不透風、恰到好處的感覺。”

河南省一位從事葫蘆烙畫30多年的同行,這樣稱讚宋玉良的作品:“宋玉良能在很短的時間內把葫蘆烙畫做成這樣,在我們同行中是沒人能比的。”

宋玉良葫蘆烙畫聲名遠揚,此時的宋玉良名利雙收,但是,他缺一樣東西,而且特別缺,那就是“人才”。

隨著知名度的提高,烙畫葫蘆的銷量水漲船高,宋玉良感覺到了“孤軍作戰”的艱辛。一個人做這件事,的確可以賺很多錢,但是,一群人做這件事情,一定會擴大葫蘆烙畫的影響,也會帶動一批人富起來,從而讓更多人走到這個行業中來,這是雙贏的事情。於是,宋玉良開始收徒。

慕名而來的有很多人,他們有的是來學習的,有的就是來看熱鬧的,有的是聽到“南京百虎烙畫第一人”的誇讚後來挑戰的,一時間,宋玉良的八仙葫蘆工藝品公司儼然成了人來人往的“人才市場”。

葫蘆,不論是長的規規矩矩的,還是奇形怪狀的,到宋玉良手中都會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在宋玉良眼中,每個葫蘆都有價值,每個上門學藝的人都是可塑之才。

所以,不論是誰,他都會手把手教,漂白、去皮、打磨、素描、烙畫,一道道工序,一次次打磨,一天天,一日日,好多人在這裡第一次接觸葫蘆烙畫,好多人從這裡走上了屬於自己的葫蘆烙畫創業之路。

小宋,就是眾多人中的一位。宋玉良手把手的教了15天后,拍拍他的肩膀說:“你出徒了”。

15天,就把手藝學成了?小宋有一點懷疑,師傅的話大於天,小宋帶著一絲懷疑和師傅說“可以了”的手藝回到老家,居然真的“很可以”,學藝前月薪1200的他,接到了人生第一個大訂單:十萬元的烙畫葫蘆,這幾乎等於他十年的工資。

如今已是威海某葫蘆雕刻廠的負責人的小宋,藉著第一桶金的春風,葫蘆雕刻事業越做越大,人生之路也越走越寬。這些年來他始終和師傅宋玉良保持著密切聯絡,旅遊銷售旺季一過,他就馬上跑到蓬萊向師傅宋玉良取經,關於產品的市場研發,關於葫蘆文化的傳承,關於下一步的事業拓展,宋玉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同行之間是親家不是冤家,產、供、銷的縱向聯絡是單兵作戰,但同行之間的互補共生則是橫向聯絡,葫蘆烙畫要繼續繁榮,橫縱都要結合”,這是宋玉良在葫蘆江湖中闖蕩多年的心得。

如今,由宋玉良手把手教授的葫蘆烙畫師已有200多人,他們有的開辦起規模不小的葫蘆作坊,有的成為小有名氣的雕刻師,有的像小宋一樣成為業內的佼佼者,活躍在省級、國家級的藝術、商業舞臺。

他們都在宋玉良的影響下,從這項非遺專案中嚐到了致富的甜頭,也走上了葫蘆烙畫的傳承之路,父傳子、夫妻共同創業,一個人帶動一個家,一個家帶動一個村、一個鎮,葫蘆烙畫就這樣在師徒傳承,共同致富的路上越走越繁榮。

依託蓬萊旅遊的地緣優勢,宋玉良的葫蘆烙畫產品,已經成為蓬萊特色禮品、到蓬萊不可不買的十種商品之一,八仙葫蘆工藝品公司每天都會接到大量訂單,葫蘆雕刻工藝的精湛固然功不可沒,“藝術與市場接軌”的經營理念更是八仙葫蘆漂洋過海的利器。

在葫蘆烙畫的市場定位上,宋玉良是這樣說的:“藝術要有,我也喜歡搞藝術,但是藝術必須要與市場接軌。叫好不叫座,沒有市場,做這個行業的人賺不到錢,那葫蘆烙畫只能成為小眾的藝術品;做出來的東西,賣的出去,市場火起來,從事這一行的人能養活自己、而且還過的不錯,就會有更多的人願意從事這個行業、願意投入到這項事業中來。”

如今的蓬萊,葫蘆烙畫已經形成生命力旺盛的產業鏈,鏈條上的葫蘆種植戶、葫蘆基礎加工、葫蘆雕刻、葫蘆銷售幾個環節環環相扣,帶動、影響著一批人進入非遺傳承的隊伍中來。

葫蘆烙畫工藝進入尋常百姓家,成為尋常百姓謀取幸福生活的“藝術”手段,葫蘆烙畫工藝品也因為市場化的運作,走入尋常百姓家,成為家家戶戶家庭軟裝的一部分。

在琳琅滿目、古韻芬芳的葫蘆展臺上,我看到了一張生機勃勃的照片,照片上是一群神情專注的八九歲的孩子。他們一隻手握著葫蘆,一隻手拿著烙畫筆,在葫蘆上作畫。在他們的身後站著的,是同樣專注的宋玉良,他的眼中,閃爍著希望的火花。這是煙臺地區小學生非遺研學的一幕。

從2005年起,各類民俗文化、手工製作、非遺專案體驗的現場以及中小學校園的實踐課上,經常能看到宋玉良忙碌的身影。他自帶電源線、插排、電烙鐵、刀筆顏料及原品葫蘆,手把手教孩子製作出人生的第一個藝術葫蘆,看著那些稚氣未脫、天真專注的笑臉,宋玉良感覺到:“葫蘆烙畫,就像他疼愛的孩子一樣,一天天一天天茁壯成長”。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