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科幻靈異>大時代的夢> 第九十三章 麥杆畫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九十三章 麥杆畫 (4 / 4)

我喜歡這個東西,越做裡面學問越大,每做一幅畫,都需要重新研究、設計,一根根麥稈看著簡單,但是裡面的學問相當豐富,所以說藝無止境就是這個道理。

對於不瞭解麥稈畫的人來說,是很難想像其製作的艱辛。一幅以動物為內容的畫,它們身上的毛都是一根根麥稈切成細絲堆砌而成,一幅就要達到幾萬、甚至幾十萬的細絲。有一幅群貓戲蝶圖整整花去了他三年的業餘時間。這期間的艱難,也曾讓沈社國在放棄還是堅持上糾結不已。最終,他選擇了堅持,憑藉決心、細心、恆心、耐心繼續前行。

做一幅畫做下來,有的時候要10天甚至幾個月,你想,一根根細毛,一根根貼起來需要多大的耐心?我自己也做鬥爭的,想不做了,因為做麥稈畫確實太難了,但我堅持下來的。所以我想,要有工匠精神,必須要有決心、細心、恆心、耐心這四個心。有這四個心,沒什麼問題解決不了。

時光不辜負努力的人,沈社國的麥稈畫成績斐然。1990年,他創作的《松齡鶴壽》在江蘇省首屆民間藝術博覽會上獲優秀獎。1999年,《南京長江大橋》在“第二屆世界華人藝術大獎”中獲國際榮譽金獎。2000年,巨幅麥稈剪貼畫《九龍壁》參加第六屆中國藝術節展出。2007年,他在法國舉辦個人畫展,榮獲法蘭西共和國勳章。2010年,他成為了省級代表性非遺傳承人。2011年,世界教科文組織聯合協會授予他“世界華人藝術大師”榮譽稱號。

麥稈悠悠,麥香縷縷。30多年的時光,從青春到白髮,沈社國對麥稈畫的感情越發甘醇。今年74歲的他,退休後每天仍然保持810個小時做麥稈畫,還經常走進小學校園、聾啞學校,免費推廣傳授麥稈畫工藝。他盼望著這門技藝能發揚光大,永遠閃耀著動人的光芒!

感動於沈社國不計得失的執著堅守,也憂慮今後大豐麥稈畫的前景。目前,大豐市真正從事麥稈畫工藝的人很少,因為麥稈畫極其考驗從業者的性情和毅力,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有豐厚的回報。因此,這一工藝的傳承,難以迴避人才匱乏的現實問題。

大豐區非遺保護中心的葉長生主任認為,要吸引年輕人,一個方面在製作、題材等方面與時俱進,把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相結合,更重要的是對於學習麥稈畫的年輕人進行扶持,吸引他們加入到麥稈畫當中來。

目前南陽鎮設立了南陽麥稈畫展示中心,將沈社國的麥稈畫購買下來,面向青少年進行陳列展示。設立的剪貼技藝研習所,免費教來學習的孩子。我們也期待更多人瞭解、走進麥稈畫。只有受到大多數人的青睞,傳統工藝才能血脈相繼薪火相傳。

藝術家李軍不求名利,不急事功的李軍,平心靜氣地臨摹、作畫、讀書,從中領悟古今畫家之風,磨鍊大師傳神技藝。李軍苦心琢磨,畫作博古融今,不入俗套,為藝術,把深入生活,作為創作之本,與生活中的美好為師。他登黃山,上九華,管永珍預言帝,飲窮與自我。

近年來在學習鑽研國畫藝術的同時對非遺工藝情有獨鍾,師從安徽省工藝美術大師馬龍麟老師學習麥杆畫、布貼畫非文化遺產工藝畫以及現代低碳工藝品,仿鐵畫,金絲花等。在馬老師的精心指導下,他的作品,可謂渾然天成。

月在“安徽省第五屆工藝美術精品博監會“上,李軍的麥杆畫《再來一杯》獲銅牌,2018年合肥市“尋找社群好教師“活動大賽,李軍的麥杆畫《技壓群芳》獲優秀獎和最佳人氣獎。

現創作的麥杆畫、布貼畫有50多幅。其中大部分底圖,圖稿是李軍自已設計,用心描繪。使藝術作品來源於生活而又高於生活,如:《Love》、《運動健康》、《再來一杯》、《金猴獻瑞》、《嬌》、《旺旺》、《人勤春早》、《沉思》、《品茗》、《蟄枝驚雀》,《技壓群芳》、《月光下的鳳尾竹》、《速度》、《一壺一世界》、《蝶戀花》、《月光下的鳳尾竹》等。具有濃厚的時代特色,使非遺藝術在傳承中得以創新,在創新中促進發展。

他創作的麥杆畫、布貼畫作品近年來,頻頻傳入西歐、北美、新加坡及港澳臺等。李軍認為:歸於平淡的東西其實不是平淡,乃絢爛之極歸於平淡。李軍說,既然熱愛藝術這個事業,就要鎖定目標,慨然面對,一句話,“純粹”未盡此生閒。

喧囂的“童裝之都”織裡鎮,有這樣一位匠人,守一份寂寞,堅守麥稈畫創作20餘年。用一雙巧手,勾畫貼上,將麥稈繪成了鮮亮奪目的畫作。好像油畫,又似刺繡,精美絕妙。

朱軍民,出生於吳興區塘南,從小就喜歡畫畫。兒時記憶中,一到麥收時節,田間地頭隨處可見的是那黃燦燦的麥稈。青年時,朱軍民在一本雜誌上看到介紹白洋淀的蘆葦畫,一下子被吸引了,於是萌生麥稈作畫的想法。

沒有老師可以請教,全憑自己摸索。先在紙上畫圖案,將麥稈劈開,然後用膠水貼上去,用熨斗燙平……他的第一幅麥稈畫“兩隻小雞奪蚯蚓”就這樣完成。

後來朱軍民和朋友合作開辦了一家麥稈畫工坊,當時做的許多麥稈畫還賣到上海城隍廟。然而,製作麥稈畫畢竟費時又耗精力,加上剛結婚,生活壓力巨大,無奈之下朱軍民只得放棄麥稈畫的創作。直到2009年,朱軍民從央視看到河南麥稈畫名家湯金明的報道後,那熟悉的麥稈,又重新點燃了朱軍民埋藏已久的創作熱情。

麥稈畫,因其製作材料為麥稈而得名,是一種洋溢著濃厚鄉土氣息的民間剪貼藝術,融合了國畫、版畫、書法、貼畫等多種藝術表現手法,被稱為“中華一絕”。麥稈畫在隋唐時期正式作為宮廷藝術品,在皇室貴族間賞析珍藏。

朱軍民選用大麥麥稈染成各種顏色。他說,2節以上的大麥麥稈最好,相對小麥麥稈而言,光澤度、韌性更好。朱軍民創作的麥稈畫經過處理不蟲蛀不掉色。

經過高溫蒸煮、漂白、染色後,朱軍民將一根根篩選好的麥稈用刮刀剖開,然後用圓形鉛筆反覆抽拉,麥稈瞬間變得平整而光亮。

按照事先勾勒好的圖案,經過剪截、貼上,朱軍民手中呈現出各種色彩逼真的花鳥蟲草。即使一幅再簡單的麥稈畫,朱軍民也要拼貼上千根麥稈絲。經過30多道大大小小工序,方能形象逼真,纖毫畢現。

要讓麥稈色彩變得更加豐富立體,還得藉助於烙鐵對燻燙部位分輕重緩急靈活處理,這需要對溫度十分精準地把控,否則就會前功盡棄。

麥稈畫的整個製作過程全憑手工完成。看似簡單,卻是多年匠心所在。朱軍民花了6個月才創作完成這件老虎題材的作品。他借鑑刺繡上的表現形式,將麥草撕成細如絲線。僅這一件作品就拼貼了3萬多根麥稈絲,惟妙惟肖,纖毫畢現。

相比北方的麥稈畫,朱軍民的製作工序更為精細。在朱軍民手上,各種花鳥蟲魚、山水風景、亭臺樓閣,畫面生動傳神。朱軍民說,很多人看到的第一眼,都不相信眼前的畫面竟是最普通的麥稈繪製。創新的工藝製作加上書畫藝術的表現形式,讓朱軍民的麥稈畫呈現別樣的美感:具有工筆畫的造型,油畫的光色、刺繡的立體……

這是朱軍民歷時200多個晝夜的潛心琢磨完成的一幅《百子圖》,是他的代表之作。為了創作這幅作品,朱軍民用了幾乎十年時間,突破了麥稈畫傳統的平面做法,以三維立體的方式展現麥稈畫的風采,更將西方油畫與傳統的麥稈畫創意結合,最終點“麥”成金。

白天,朱軍民忙碌在喧囂的織裡街頭,安裝空調,裝修水電;夜晚,他一頭鑽進工作室,沉浸在麥稈畫創作。麥稈作畫,讓朱軍民陷入痴迷。

“麥杆畫裡一隻蝴蝶要割上千刀,誰能耐下心來做?特別是年輕人。”朱軍民每創作一件作品,少則一個星期,複雜的要長達半年才能完成。他說,之所以多年能堅持下來,離不開妻子的理解和鼓勵。

朱軍民在軋村小學教孩子們製作麥稈畫。麥稈畫被該校列入了非遺進校園傳承專案。這些生長在農村的孩子們對這一神奇的民間藝術興趣濃郁。

麥稈,在許多人眼中,是生產飼料的好材料,是燒火做飯的好柴火。但在湖北仙桃民間藝術大師鄧友譜手中,竟成了鍾靈毓秀的山水、摩肩接踵的人群、栩栩如生的花鳥魚蟲……

麥稈畫又稱麥草畫、麥燙畫、麥秸畫、燒燙畫,是一種歷史悠久的中國傳統手工藝品。可上溯至隋朝,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

鄧氏麥杆畫大致形成於清同治年間。沔陽舉子鄧綽堂進京殿試,候榜期間盤纏告罄,於郊外取材製作麥杆畫於市,王公大臣爭相購買,聚京舉子莫不驚羨;及第後繼續琢磨此畫技藝,形成一門獨特的藝術秘傳於嗣。鄧綽堂辭官歸田後回祖籍,與仙桃地區風俗習慣、大眾審美相適應的鄧氏麥杆畫便逐漸形成並流傳開來。

鄧氏麥稈畫的製作工藝包括割、漂、刮、碾、燙、燻、貼等十多道工序。經過幾代人的傳承和創新,構圖主要以荊楚文化為背景,以湖北魚米水鄉特色為題材而創作,從單純的平面雕刻發展至半立體乃至全立體的工藝,使作品成為既美觀又環保的綠色藝術品。

鄧友譜於1947年出生在湖北仙桃的一個藝術世家,從小開始跟隨父母學習刻皮影與剪紙,在他們的藝術薰陶下,也愛上了麥杆畫。

鄧友譜在成年後,又先後到各地拜名師,學習書法、繪畫與篆刻。

1990年,鄧友譜回到仙桃,開始了麥杆畫的創新,全面地繼承了祖傳及父輩製作工藝,並大膽吸收剪紙、貝雕、樹皮畫、羽毛畫、書法、國畫、烙畫等儲多藝術元素,其作品古樸典雅、匠心獨運。

步入花甲之年,他的藝術創作進入“井噴期”,所創作的麥稈畫曾十多次榮獲國家級大獎,並被中國民俗博物館、香港藝術館、美國匹茲堡藝術博物館等藝術殿堂收藏。

2008年,他用10斤麥稈製作了一幅長14米,高1.1米的麥稈浮雕《清明上河圖》,參與了北京奧運會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展,並同時向北京奧組委贈送了價值20多萬元的麥稈畫《鳥巢》、《福娃》。

隨著名氣越來越大,鄧友譜的麥稈畫價值陡升,售價漲到了過去的幾倍,最貴的作品能賣到50萬元左右。

這些年,他先後在湖北、重慶、黑龍江等地舉辦麥稈畫培訓班,將自己的獨門絕技傳授出去,如今弟子已達數百人。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