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科幻靈異>大時代的夢> 第九十一章 唐三彩(8)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九十一章 唐三彩(8)

說起四川古陶瓷,必然首先想到邛窯,因為它是四川盆地乃至我國西南地區影響最大、知名度最高的古陶瓷窯。而且以邛崍十方堂窯為首,加上都江堰玉堂窯、成都琉璃廠窯、樂山荻坪山窯、雅安蘆山窯、遂寧龍鳳鎮窯等等,組成了龐大的邛窯系。

從隋代開始,邛窯以其創燒的乳濁綠釉、銅紅釉、釉下多色彩繪瓷和高溫唐三彩而統領大西南陶瓷業700餘年,給後世留下許多高古陶瓷珍品,其中,高溫唐三彩就是邛窯留給我們的美輪美奐的奇葩。

邛窯高溫唐三彩水盂不難看出,色彩豔麗、釉面閃光多細片、修胎精細、胎體輕薄、形似金器……這些正是邛窯高溫唐三彩的主要外在特徵。為什麼它們歷經一千多年仍靚麗如初?這就取決於它們的內在特徵了,其秘密就在釉和彩料的配方中。

經上海矽酸鹽研究所測定,邛窯這種透明玻璃釉彩的成分如下:

透明綠釉:二氧化矽59.91%,三氧化二鋁10.11%,三氧化二鐵2.56%,二氧化鈦0.73%,氧化鈣17.52%,氧化鎂4.27%,氧化鉀1.54%,氧化鈉0.32%,氧化錳0.47%,氧化銅1.48%,五氧化二磷1.87%。

透明黃釉:二氧化矽59.92%,三氧化二鋁10.76%,三氧化二鐵2.96%,氧化鈦0.72%,氧化鈣16.54%,氧化鎂4.50%,氧化鉀1.38%,氧化鈉0.43%,氧化錳0.37%,氧化銅0.08%,五氧化二磷2.34%。

由於邛窯高溫唐三彩不含氧化鉛,無“泛鉛”現象,燒成溫度達1100℃以上。這樣大大增加了釉彩的化學穩定性,因此可以作為各種高檔實用器,以替代需求劇增的金銀器,所以邛窯唐三彩器型多為仿金銀器型,“依型斷代”要參照金銀器才行。許多帶足圈、甚至高足圈的邛窯三彩器,是唐代、最遲不晚於五代的製品。

唐代高溫玻璃綠釉水盂胎白、釉翠,潤如寶石,很有視覺衝擊力。它呈略扁的球狀,體態優美。水盂、硯、洗、水注或硯滴等文房類器物是邛窯高溫唐三彩的一大門類,這類器物大都小巧玲瓏,漂亮可愛,加之無鉛無毒,令人愛不釋手。

唐三彩執壺與水注,用作酒具和文房用具。它們色彩濃豔,由黃、綠、褐等多色組成。雖然胎體褐紅,但厚厚的白色化裝土形成了白色襯底,使得色彩格外鮮豔。

唐三彩花口折壁洗體態靈動,色彩豔麗,給人以流光溢彩之感。這些高溫唐三彩文房用具與珍玩,恐怕不是為一般百姓所製作,而是為因安史之亂而入川的高官顯貴、財主富商或文人墨客專門製造的。

從出土情況來看也能說明這一點,邛窯高溫唐三彩幾乎都出土於成都和邛崍城市中心地帶,其他地區很少發現,即使在邛崍十方堂窯址高溫唐三彩標本也很少見,而邛窯其他產品卻分佈很廣,遍及四川盆地、西部周邊省份及長江下游地區,這說明當時邛窯高溫唐三彩的供應範圍十分狹窄。

邛窯高溫唐三彩往往跟乳濁綠釉瓷分佈在同一地層,燒造年代主要是中唐到晚唐時期,可能延續到五代。眾所周知,唐代有過兩次皇帝入川,因避安史之亂唐玄宗於公元月入川,在川呆了一年零兩個月;124年之後的公元881年,唐僖宗避黃巢起義入川,並在川達四年之久。

很可能正是這類重大事件給邛窯帶來了燒製高溫唐三彩的契機。邛窯高溫唐三彩體現了邛窯興盛期的燒造水平,是邛窯的代表作之一。

唐三彩五足爐足部為獸頭狀,增加了幾分神秘。唐宋時期香爐不但用於敬佛、供祖、驅邪、避災,而且還普遍用於士大夫階層修身養性的香道。已故臺灣著名學者劉良佑先生對香道研究極為精細,當他看到唐代邛窯有許多精美香爐時,曾不禁發出唐風香韻如此盛行的感嘆。

也許正是香道的盛行,造就出唐宋時期那麼多的文化巨匠。圖61的唐三彩淨瓶式香具黃地綠斑,彩色靚麗。它的造型很是奇特,外形像淨瓶,腹部有對稱的兩個穿孔,而且從底部可以看出它是無底的。這種奇特的造型用意何為?它是香薰上半部還是香插?或是二者兼而有之?有待進一步研究考證。

唐三彩玩偶和唐三彩胡人騎獅都是優秀的捏塑作品。頭部用模具成型,周身用手捏塑,組合後再加以刻劃,通體施高溫透明玻璃釉,十分生動傳神。由於釉中不含鉛,無論作為案頭觀賞還是兒童玩具,都不用擔心鉛毒。

騎獅的胡人長衣小帽,似中西亞人模樣。玻璃綠釉胡人頂燈形燈座釉面極為光亮,唐三彩胡人頂燈形燈座則色彩豐富。二者的胡人都是深目高鼻,長髮披肩,穿著極少,似南亞人模樣,跟騎獅的胡人有明顯區別。

這說明當時四川不但透過北方的絲綢之路跟中亞、西亞有經濟文化往來,而且還透過南絲綢之路跟南亞保持著密切的經濟文化聯絡。胡人形象威武,像位大力士。這樣豪華的燈具恐怕不是普通百姓能用得起的。

唐三彩蹲式龍不但高達37厘米,而且塑造和雕刻細緻入微。一條蓄勢待發之龍蹲坐在一個圓形器蓋上,龍首高昂,充滿皇家風範。龍體中空,底部的圓孔與張開的龍嘴相通,看來它是一個大型豪華香薰的上半部分。

能夠使用這種頂級香具的人其社會地位恐怕非同一般。迄今為止,這樣的龍飾器物僅僅發現這一件。

最近甘肅發現的四川邛窯高溫唐三彩海棠杯,不但在金光閃閃的底色上繪有鮮豔的綠斑、褐斑,而且還在內表面九塊斑彩處壓制出九個花紋,圖案為花朵、飛鳥、枝葉、果實等。

這是一件邛窯唐三彩精品。如果仔細觀察中央部位,就會發現有三個均布的小圓點,這是三芝麻釘的支燒痕跡。除了這三點之外,整個器物滿釉。許多邛窯高溫唐三彩碗、盤、杯等都採用這種支燒方法,而且不少是覆燒。邛窯在唐代就大量採用匣缽、溫標、三芝麻釘、覆燒等技術手段,顯示出邛窯技術的先進性。

即使在四川,除成都、邛崍以外,很難見到邛窯唐三彩的影子,為什麼它卻在甘肅現身?是否跟唐肅宗李亨於756年在寧夏靈武即位有關?雖然這難以知曉,但這至少表明在唐代四川通往西北的蜀道並不是“難於上青天”,在蜀文化發展的過程中也吸收了西北大漠的文化營養。邛窯陶瓷文化無疑是偉大中華文化的一部分。

唐三彩器,簡稱唐三彩,是一種唐代生產的用高嶺土作胎,施黃、綠、藍、褐等多種色釉燒製而成的低溫釉陶器物。唐三彩是利用礦物質中的金屬氧化物的呈色機理燒製而成的,以氧化鉛為助熔劑,在釉料中適量加入銅、鐵、鑽、錳等物質作著色劑,在900℃溫度中銅的氧化物呈現綠色,鐵的氧化物呈黃或黃褐色,鑽的氧化物呈現藍色,錳的氧化物呈現紫黑色。在這些釉色的基礎上又成功地燒製出橙黃、深綠、赭色、茄紫等色彩,反映出唐代多彩陶器是在單彩陶器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

唐三彩,可以說,不僅是中國古代陶瓷發展史的光輝篇章,也是人類製陶瓷史上的一個閃光點。然而,由於審美觀的年代差異,導致在近很多年來,唐三彩的表現都是可以說不盡人意的。當然,這其中也有數量稀少、國家管控嚴格、境外難得一見等因素所在吧。

但是,不管怎麼說,在宋瓷、元青花釉裡紅、明清官窯等瓷器屢創天價的形勢下,唐三彩還是沒有在市場上得到符合其身份的價值體現。如果我們從未來大勢來看,唐三彩,我相信其仍然是一個非常值得大家關注的收藏品型別。

唐三彩命運多舛,在發現之初許多人不僅沒有加以重視,相反還進行了破壞,因為這些花花綠綠的唐三彩幾乎都是陪葬陶器,許多人認為是不吉利之器,所以大量的唐三彩在出土後被就地砸碎,以避邪氣,以今人科學的眼光來看,簡直是暴殄天物。

與其他古物藝術品相比,唐三彩發現的歷史並不長,在藏界的影響力自然小了許多,尤其是中國在整個二十世紀的很長時間內,一直處於社會動盪之中,收藏的概念在絕大多數人的腦海中幾乎是個空白,因此係統收藏唐三彩者就鳳毛麟角了。

而這也是唐三彩在古玩市場影響力不大的重要原因,畢竟許多人直到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後期才知曉唐三彩的存在,但市場上真正的精品已難覓蹤影。

唐三彩始燒於唐高宗時期,玄宗開元、天寶年間是三彩器發展的頂峰時期,這時三彩種類繁多,造型生動優美,釉色絢麗多彩。在長安、洛陽的唐墓中出土最多,江蘇揚州、山西、河南、甘肅也有出土。天寶之後三彩器逐漸減少,由於瓷器的逐步燒製成熟,唐晚期三彩器幾乎被瓷器所取代。

唐代盛行厚葬(跟現代比算是厚葬,不能跟漢代比),大小唐墓中出土三彩器甚多,包羅永珍,反映出唐代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生活用品,主要有瓶、壺、罐、缽、杯、盤、盂、燭臺、硯、枕等;模型,有亭臺樓榭、仿木箱櫃、住房、倉庫、廁所、牛、馬車等;俑,有各種人物與動物,如貴婦、達官、男女侍、武士、天王、胡人及馬駱駝、豬、羊、雞、狗等。

唐三彩被發現後,自然受到中國以及世界藝術界的關注,尤其是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唐三彩的研究更是熱火朝天,不少專家紛紛將研究成果公諸於眾。由於唐三彩燒製溫度最高約1100度左右,其製作工藝不算複雜,製作原料也不算十分罕見,胎釉配方也早已公開,仿造高手人才輩出,有的還是唐三彩研究專家。

可以想象行家運用現代技術“克隆”出來的仿品與真品還會有多麼大的差別呢?回答是肯定的,真品唐三彩的基本特徵在仿造的唐三彩上都具備了。可以說,兩者的相同點幾乎達到99%以上,餘下還不到1%的較為特殊的特徵目前是無法仿造的,因為這特殊之處惟有千百年的時間才能形成,人力暫無力為之。但如此接近的相同,就給收藏者的辨別帶來了非常困難的甄別之處。

雖然唐三彩仿品層出不窮,但收藏界決不可因噎廢食,放棄對其的收藏。從中國彩陶發展的軌跡看,唐三彩是在漢代低溫鉛釉陶工藝基礎上,透過長期的實踐與摸索,聰慧的工匠對含有不同有色金屬元素的原料有了新認識後,有的放矢地採取針對性用料而製作成功的,其間歷經了一個由粗到精的緩慢燒造發展過程,到唐朝時終於燒成著名的唐三彩陶器。

值得一提的是,唐代的絲綢之路,也令唐三彩走向世界。當時一些國家輸入唐三彩後,仿燒了類似風格的三彩陶器,如伊朗的“波斯三彩”、朝鮮的“新羅三彩”、日本的“奈良三彩”等。

這些國家制作的三彩陶器,在風格上與唐三彩陶器儘管各有不同,但從這些陶器上依然可以看到唐三彩所存在的基本風格。這也成了研究中國唐代時期與各國通商的有力證據,其對當時的世界文化影響之大就可見一斑,因此史料價值極為重要,而這也是為何當初挖掘出來後,受到外國古玩商和收藏者重視的原因,至少他們從唐三彩上看到了本國三彩陶器的淵源所在。

由於近年來唐三彩的價值一直偏低,其中孕育的投資機遇是巨大的。但許多人卻無奈望洋興嘆,無法從本質上掌握不足1%的辨別技巧,自然也就只好放棄這項讓人垂涎的投資目標。那麼如何把握這種甄別的技巧呢?下面介紹兩種較為有用的方法。

胎釉造型、色彩風格、胎釉化學元素和物理特徵的百分比等,在仿造唐三彩上應有盡有,難以區分,因此收藏者需要察看這幾個方面:

看陳舊感:真品舊感自然,富有層次並深入肌裡,用硬物輕劃,可見舊感滲入胎裡,如有可能可在不顯眼處輕輕敲擊一兩處胎表,就可發現舊感是由胎表向裡滲透的。仿造三彩的胎,經作舊處理雖有陳舊感,但絕無真品胎經歲月侵蝕而顯露出來累累滄桑的自然感,舊僅在胎表不入肌裡,新的感覺依稀可辨,不會出現舊感滲入胎裡的現象。輕擊胎表就見“舊”僅是胎表的一層,是胎的“衣服”,不像真品舊感與胎互為一體,不可分割。

看胎土新斷面:真品三彩由於時間久遠,部分胎土新斷面遇空氣後,胎土顏色會由白漸變到黑,這一過程一般約3個月時間,有一部分真品三彩洗淨後的胎表也會出現這一現象。仿造的三彩胎的新斷面或胎表就是三五年,其白色的胎土也不會有什麼明顯變化。

看土鏽:大多數仿造三彩為了儘量減少人為破綻,幾乎不做土鏽。說到土鏽,不少人把土鏽理解成胎土表面用水可沖洗掉的髒土層。其實所謂鏽,是物質化學變化的產物,如鐵鏽、銅鏽等,它和原物不可分割,真品三彩的土鏽不但洗不掉而且越洗越清楚。

唐三彩的釉本質上是一種亮釉,剛燒成時光亮刺目,光澤燦爛,百年之後光澤漸退,溫潤晶瑩,釉光逐漸變得柔和自然,精光內蘊,寶光四溢。唐三彩的釉光根據目前所見墓室出土的器物看,其釉光總是柔和溫潤的,除了釉面腐蝕嚴重,否則三彩真品不會失去柔潤的光澤。

大多數唐三彩釉面由於時代久遠都會出現哈利光,它是千年風月留在唐三彩器表的影子,任何仿造者都無法讓自己的仿品穿越千年時光。哈利光不管在什麼顏色的釉面上都呈現出五顏六色,也不管是在什麼樣的光線下其顏色也都如此。

真品三彩器物通體的寶光,恍惚不定,如夢幻漂浮在絢麗多彩的釉面上,所有的仿造者對這夢幻之光都會感到無奈。此外,真品哈利光用一般的照相機可拍攝到,而仿品則拍攝不到。所以,有無哈利光是鑑別真假唐三彩的一個過硬的標準。當然,並不是所有的唐三彩都有哈利光,所以不排除沒有哈利光的三彩器也屬真品。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