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科幻靈異>大時代的夢> 第九十二章 旗袍(1)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九十二章 旗袍(1) (3 / 5)

鋪墊了這麼多,就要隆重推出沒有領子的民國服飾了。

從民國襖裙到民國旗袍都有無領款式,當時偏多稱為“廢領”。

這個稱呼似對“領子”頗多怨懟的樣子,事實上在民國許多記載裡,人們的確對領子有一些上綱上線的看法,將之與身體的自主權、健康權以及社會風氣聯絡起來。

畢竟民國最不缺的就是對這個國家和這個國家的人民該何去何從的思考,服飾的短長、中西、有無都十分值得拿來討論,它的討論結果似乎又是最容易顯現在世人面前。

一般女子,確實覺悟了不少,她們知道衣服加領,有妨礙頸的運動,高領更為不行,所以那時她們的思想很積極,不論高低領,一概取消,很慷慨地提倡穿沒領衣服了。那時女學生們得到這個訊息,就立刻趕著把她們的衣領除去,而且還在報紙上刊物上發表很多廢領運動的文章,鼓吹得風雲皆變。

“廢領”有多重樣式,比如直接去掉立領部分,只留一個圓形領圈的,也有做成方領等變化樣式的。

但是需要留意一點,“廢領”乃是根據其無領的特點進行了再設計,而非直接去掉領子的做法。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廢領”領圈往往大於立領本身的領座。

而且,“廢領”儘管多見於1920年代,但是1930年代依然可以看到一些實證,可見這種風氣始終存在。而20年代多見,也是因為當時服飾更為多變,領型設計也更靈活,很多人也會將一些非立領設計的其他領型也算入“廢領”之列。

儘管去掉“立領”就像拆掉了門口的牆一樣,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卻同時也有一種無所適從的感覺。所以“廢領”儘管實證不少,卻始終未成氣候。

旗袍的發展,從清末到今天,已經走過了百年曆史。在這一百年中,發生了很多的演變和變遷。

旗袍屬於袍服類中的一種,它是從春秋戰國時期(2700年前的深衣發展下來的。所謂深衣就是中國古代人穿的上衣下裳合為一體的衣服。

到了清朝,袍服成為了主要服裝。特別是滿族婦女穿的袍子造型線條平直硬朗,衣長至腳踝,裝飾也極其煩瑣。旗裝是寬大不露肌膚的,它是滿族的傳統衣飾。因為滿族人又叫旗人,所以就有旗袍之稱。旗袍在盛京誕生並制度化,併成為中華服飾文化的代表之一。漸次積累而成的旗袍文化是盛京城市文化的特色。

滿族旗袍作為中國最具民族特色的衣飾之一,高雅華麗,也是最能展現東方女性美的一種“禮服”。

在民國初年,婦女服裝一般仍保持著上衣下裙的形制,和清代服裝相似。

20年代是海派旗袍逐漸形成的時期。旗袍開始普及袖口逐漸縮小,滾邊也不如從前那樣寬闊。

1929年,中華民國政府曾把旗袍(還有中裝確定為國家禮服之一。當時女子禮服有兩款:一款是藍上衣加黑裙,另一款就是旗袍。學堂中女學生多著偏大襟上衣底襟圓擺、齊肘中袖短衫,下著綢裙。

30年代是旗袍的黃金時代。海派旗袍無論是裁剪還是設計都更加西方化,採用了胸省和腰省,旗袍變長而緊身且高開衩,更加符合東方女性精緻玲瓏,開放活潑的理想形象。

40年代,抗日戰爭的開始,打亂了30年代人們對服飾的追求。旗袍向經濟,便於活動等實用的功能考慮,長度縮短至小腿中部,高時到膝蓋處,夏季傾向於取消袖子,領子減低。簡便、樸素、適體從而成為40年代旗袍的獨特風格。

建國後,旗袍進入了它的冰凍期。但是,旗袍在海外依然受到青睞,許多從國內去國外的上流人物和名媛都把旗袍作為自己最喜愛的服裝,許多華人都會穿著最具民族代表性的旗袍參加許多重要的節日。

旗袍以影視作品、時裝表演、選美的形式重新回到人們的視野中。旗袍的基本特徵和元素慢慢穩定下來,款式、細節推陳出新,日益精美。

民國及今,旗袍文化有了新活力。除旗袍仍是女人專屬以外,款式趨向於簡潔,色調力求淡雅,注重體現女性的自然之美。在瀋陽很多家庭都有旗袍裁剪、製作的高手。那細密平整的針腳幾乎看不到。那新穎獨到的盤扣、精緻的滾邊、得體的啃腳,舒服得體令人嘖嘖稱讚。

1984年,旗袍被國務院指定為我國女性外交人員禮服。

1990年,北京亞運會起,歷次在大陸內地舉行的奧運會以及國際會議、博覽會都選擇旗袍作為大會禮儀服裝;

2011年5月23日,旗袍手工製作工藝成為國務院批准公佈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旗袍已代表中華民族的一種獨特符號出現在國際舞臺上。

旗袍的起源有多種說法,有的認為旗袍即是從清代旗女的袍服直接發展而來,有的則認為中國婦女所穿的袍,遠溯周、秦、漢、唐、宋、明時代,這裡不作討論。

旗袍的衣襟分為:圓襟、單襟、雙襟、直襟、曲襟、方襟、琵琶襟、斜襟、中長襟、如意襟、大圓襟和雙圓襟。

旗袍的領型有:低領、鳳仙領、元寶領、方領、V字領、圓領、水滴領和連立領。

元寶領?穿有元寶領的旗袍時需要挺直脖頸,抬高下巴才能顯出儀態的端莊典雅,張曼玉在《花樣年華》中的旗袍很多似乎是元寶領的變形或者上海領。

上海領源於傷害,是比較典型的領型,現在有許多旗袍仍採用上海領。

植物紋飾在旗袍圖案中應用較為廣泛,常見的植物紋飾有四君子(梅蘭竹菊)、歲寒三友、喜上眉梢、萬古長青、葡萄松鼠、瓜瓞綿綿(南瓜和蝴蝶)、團花、蔓草紋、蓮紋等等。

動物紋樣寓意深遠,常見的象徵意義有幸福、安康、吉祥、長壽和喜慶。不同的動物紋樣與其他紋樣組合寓意更豐富,比如松鼠與仙鶴組合,寓意“松鶴延年”、罄紋和魚紋組合,寓意”喜慶有餘”等。

山水紋飾的旗袍較為少見,是比較獨特的紋樣。

旗袍的紋飾多樣,博古紋、宗教文、器物紋、人物紋和文字紋等都是常用的紋飾。人物紋通常以歷史人物和神話傳說為主體,宗教紋多以”如意雲紋“、“八寶紋”等為表現圖案。

在結構花式上,盤扣一般分為直扣、琵琶扣和花扣三種型別。

直扣也稱為“一字扣”,是最簡單的盤扣。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