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刻一種叫“鷺鷥羽”的菊花,由於它開花時一瓣套著一瓣,一瓣勾著一瓣,剪這種菊,要運用“掏剪法”,剪起的地方要片片相連,瓣瓣相隨,花瓣之間的粗細、大小才能參差有致,變化不同,剪成的花才能像鷺鷥的羽毛一樣豐滿而美麗。
當同時刻制數量比較多的剪紙時,在刀法的運用上,要切不要劃,切出來的剪紙比劃出來的剪紙要顯得厚實。用刀時必須要像手拿鋼鋸一樣,上、下來回切動,用力要剛勁、均勻,否則,刀在千里就會失去靈活性。
注意不要左右來回擺動,握刀上下必須垂直,刻出的剪紙才會準確。在剪紙時,下刀和起刀必須做到準,特別是在刀與刀們連線的地方,說下就下,說起就起,否則,線條就容易被刀刻斷或者刻不斷而把剪紙撕壞。
這裡的“巧”主要是指運用巧刀刻出的“鋸齒”和”月牙兒”。這是剪紙刀法中很重要的兩種刀法。這兩種刀法運用得恰當,就能形成剪紙藝術獨具的“刀味紙感”。
“鋸齒”是作者在製作過程中,由於紙和刀的切割移動而自然產生的,它利用鋸齒的長短、疏密、曲直,剛柔,鈍銳的變比,結合不同物象的特徵,表現它的質感、量感、結構等。
刻植物時,柔和的鋸齒紋可以表現它的花果,堅硬的鋸齒紋可以表現樹的葉子和莖的針刺、毛絨。
刻動物時,細密的鋸齒紋可以表現軟軟的絨毛,剛健的鋸齒紋可以表現硬實的鬃毛,圓實半弧形的鋸齒紋可以表現禽鳥、魚蟲的羽毛和鱗。
刻人物時,用跳動的鋸齒紋可以表現活動的眉毛,鬍子,頭髮,用修長豐潤的鋸齒紋可以表現小孩豐滿的肌膚。
“月牙兒”也是剪刻時自然產生的各種弧形裝飾,它以陰刻為主,主要表現人物的衣紋,或破壞大塊黑的面積,根據個同物象的特徵,形狀,可長可短,可寬可窄,可曲可直,能變化出各種不同的型別。
“鋸齒”和“月牙兒”這兩種形式也往往不同一張剪紙畫面中交錯運用,使得層次更加分明和富有變化。
從南北朝時期的“對馬團花”和“對猴團花“剪紙技法中的鋸齒和月牙兒的萌芽出現,經過於百年的歷史演變,一直延續至今,巳成為一種裝飾圖案的規律被人們所喜愛和運用。
民間剪紙的刀法形式除“鋸齒”和“月牙兒”之外,還有諸如花朵、渦紋、雲紋和水紋等。
真正一幅優秀的剪紙作品是具有一定標準的,如何來鑑賞一幅優秀的剪紙作品呢?
一幅優質的剪紙藝術作品必須要具備剪紙藝術自己應有的風格和特點。每一種藝術由於工具和效能的不同,從而都形成了自己獨具的風格,如中國畫注重筆墨,西洋油畫強調色塊,木刻則講究黑白,剪紙就要講究刀味和紙感了,用刀在紙上摹仿版畫刻出來的剪紙不應該算作是一“幅好的剪紙、用剪子對著繪畫圖案臨摹下來的剪紙也不能稱為佳作。一幅優秀的剪紙應該用剪紙的語言來塑造藝術形象。
剪紙藝術語言很重要的一個特點是所有形象都是在玲瓏剔透的形式中塑造、這除了剪紙的工具和材料效能以外,主要是要求剪紙具有“透光”的實用需要。尤其是“窗花”更要求如此,否則,一幅黑團團的剪紙貼在窗戶上把室外的光線全給擋住了,既不透光,也不美觀。
一幅優秀的剪紙藝術作品應該強調裝飾味,構圖平視、對稱,畫面均衡、美觀大方,線條粗細相宜,色彩鮮明,柔和協調等都是形成裝飾風格的重要因素。另外由於工具和材料的關係,剪紙作品中一些特有的技法(如“月牙”,“鋸齒紋”等)也是促成其裝飾特點的重要因素。
剪紙藝術作品應該強調造型誇張和兼顧影廓的優美,任何物象都存在著一些美和醜的地方,藝術誇張的目的就是強化突出美的因素,縮小和簡化醜的因素,經過誇張處理後的畫面會使人賞心悅目。
我國各地,均有剪紙習俗,風格迥異,做工良莠不齊,題材各有不同,剪紙材料千差萬別。按製作方法分類,主要有剪紙和刻紙;按表現形式分類,主要有單色和點彩。
剪刀剪紙,歷史悠久,但由於加工數量的限制,而且細微刻畫,逐漸被刻紙取代,刻紙的優勢在於,以此可以加工多張,刀法變化多端,
單色剪紙和點彩剪紙,儘管各有千秋,但是,真正的優秀剪紙,應屬單色,因為單色剪紙,突出了“剪”的藝術主題,來不得半點虛假。而點彩剪紙,俗稱“三分剪,七分染。”所用品色,很短時間內,就會形成汙染並脫色,脫色的剪紙,毫無欣賞價值。
每年時近春節,各種各樣的剪紙作品便開始充盈在中華大地上的大街小巷、城市鄉村,這些剪紙圖案或栩栩如生,或率真質樸,甚至笨拙怪誕,但都無一不傳達著中國老百姓祈求萬事如意,吉祥和美的生活願望。
這些鮮豔燦爛的剪紙綻放在家家戶戶的屋宇門楣、廳堂居室,窗欞箱篋,辭舊迎新、喜氣盈門的節日氛圍被渲染得濃郁豐厚。尤其在中國北方農村,春節總是在萬物凋零的深冬,一望無際的灰色難免讓人覺得單調與暗淡,但是,當你看到窗戶色彩紛呈的窗花、迎風飄動的門幡,灶臺、櫥櫃、糧囤、畜欄等處無不是寓意吉祥的各色紙花,你定會由衷讚歎這濃郁的生活氣息與老百姓心裡鮮活的生命追求。老百姓對剪紙藝術的喜愛也一目瞭然。
剪紙是一種即逝藝術,它的傳承需要人與人之間的言傳手教,因此,它的流傳並非易事,然而,它卻可以在中國民間廣為流行且代代承傳,千年不衰,這有賴於它廣泛的社會表現功能與豐富的民俗事項的支撐。
祈事禳災、祈福增壽、慶祝節日、祝福婚壽、緬懷先人,都可以藉助剪紙來表達,其豐富多彩的內涵與應用伴隨著各種民俗展開,滲透到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各個領域。比如春節掛春幡、貼窗花,元宵貼花燈,都可以渲染節日的喜慶祥和。
或如嫁娶中的婚俗剪紙,鸞鳳和鳴、百年好合的主題花樣,表達著歷代青年男女的愛情婚姻理想。因為剪紙是婦女們創造的文化,有些地方還透過剪紙藝術來考查一個女子是否心靈手巧,以此找到稱心如意的媳婦。因此,閒時相聚一起剪花樣、賽手巧也是很多姑娘有趣的生活內容。
又如親人故去,或者三月清明,人們用紙剪成寒衣,或做成祭品,在墳地或祖牌位前焚燒,寄託生者對亡人的哀思。生活總有喜怒哀樂、福禍得失、生老病死,擺脫疾病和死亡的痛苦,追求幸福和美的生活是人們永恆的理想,於是,人們裁剪著想象中的神靈龍鳳與生活中常見的動物花草,透過諧音、象徵等手法,構築著自己心裡的願望,表達著對生命的渴望與對幸福的追求。
剪紙作為一種流行於中國民間的傳統文化藝術,有著獨特的民族審美情趣。同時剪紙也是一門有趣有益的綜合藝術,學習剪紙,有利於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培養和增進。且中國很注重民族傳統文化教育和傳統經典、技藝的傳承,剪紙作為中國民間文化遺產,在很多學校都會得到推廣。
因此,在中國,很多兒童都會學習剪紙的技藝。學習剪紙有一定的難度,但卻有由易而難的科學教程,只需要一把剪刀,一張紙,靜下心來,跟著教程一步一步地進行摺紙,構圖,裁剪,很快便能剪出簡單美麗的圖案。經過用心學習,很多小朋友都能成為一個剪紙小能手。
剪紙的故鄉在中國,後隨造紙術西傳入歐洲,東傳至日本。因此,很多國家的剪紙,都直接或間接地與中國剪紙有著源淵關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日本剪紙。
日本剪紙的發展深受中國剪紙的影響。與中國剪紙具有廣泛的社會表現功能以及對民俗事項的強烈依賴一樣,日本民俗剪紙也是依附民俗和伴隨慶典而出現的,多是祝福性和裝飾點綴的實用剪紙。
中國的剪紙伴隨著各種民俗展開,滲透到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各個領域,日本民俗剪紙則多出現在寺院、神社和豐收慶典等活動上。中國剪紙多用於張貼,日本剪紙則一排排成串掛在長長的繩索上,隨風飄蕩。兩國的剪紙都採用象徵寓意手法,比如以龜象徵長壽,以鶴象徵吉祥,以鴛鴦象徵愛情等,皆託物寄情,表達剪紙人心中的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