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科幻靈異>大時代的夢> 第八十六章 麵塑(7)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八十六章 麵塑(7)

相對於北方面塑的古樸、粗獷、豪放,金壇麵塑藝術的特點是細緻、精巧,表現細膩、豐富,千姿百態。如神話戲劇人物作品“白蛇傳”和“盜仙草”中,白娘子、許仙、法海、小青等人物,不僅服飾造型清晰,五官輪廓分明,而且神態細微逼真,呼之欲出。

金壇麵塑不僅就地取材,所表現的題材和內容,也都與當地的民俗風情和人文景觀密切相關,具有水鄉農耕地區的民俗特徵和傳統內涵。

如慶吉祥點心類作品“金童玉女”、“姜太公釣魚”、“仙女獻寶”、“孔雀開屏”、“龍鳳呈祥”、“花臉蝴蝶”、“仙鶴添壽”、“歡喜鴛鴦”、“連年有魚”、“萬年長青”、“子孫團聚”和“蒼龍”、“聚寶盆”、“福祿禱禧財”等,都帶有鮮明的江南民風民俗色彩,散發著濃郁的水鄉農耕氣息。

經歷代承,金壇麵塑已積累10多個種類3000多件作品。不僅流行在城鄉街頭、廳堂居室和酒店的宴廷餐盤,其技藝還頻頻亮相在“世博會常州友誼日”、南京仙林大學城、常州大學城等眾多展示活動、藝術場館和民間藝術天地裡,每每成為公眾聚焦的亮點,受到國內外賓客的青睞,被稱譽為“立體的字畫,無聲的戲劇”。

金壇麵塑像一朵鮮豔的花朵,深深紮根在民間。她以其典雅的藝術品位和所蘊含的雕塑學、美學魅力,多側面、多角度地藝術展現了古代、近代、現代的江南民間風情,是一座研究江南農耕文化和民俗文化的資科寶庫。

同時,她還以深厚的傳統美術內涵,在促進民族的文化認同,體現民族的文化智慧以及拓展對外文化交流等方面,體現著特殊的價值和作用。

多子多福的石榴,展翅欲飛的鳳凰,嬌豔欲滴的玫瑰花……一件件形象逼真、生動活潑的麵塑作品讓人讚歎不已,而這都出自一位普通的農家婦女之手。

62歲的李永愛是即墨區段泊嵐鎮槐樹溝村村民,從年輕時就喜歡研究做麵塑。幾十年來,受她的影響,女兒和外孫也學得一手做麵塑的好手藝,祖孫三代在四鄰八疃小有名氣。

“從小就愛好,所以一直自己研究學習,到現在做了50多年,能做200多種,只要給我個樣子,我就能做出來。”10月10日,藍桉在段泊嵐鎮槐樹溝村見到了麵塑手藝人李永愛,只見她正在製作玫瑰花饅頭,一塊粉紅色的麵糰在她手上來回揉動,為了防止麵糰粘面板,還不時撒一些乾麵粉。不一會兒,只見她兩手把麵糰搓成均勻的長條,然後分成大小一樣的麵糰。

“做玫瑰花饅頭很簡單,首先和麵時要加上紅心火龍果果汁,這樣面出來就是粉紅色的。”李永愛說,下一步就像包餃子,要先擀餃子皮,把餃子皮對半切開,用木梳壓上花紋,然後並排捲起,一朵形象逼真的玫瑰花就做成了,讓記者不禁連連感嘆李永愛的心靈手巧。

藍桉看到,桌子上擺滿了各式各樣的麵塑饅頭,栩栩如生的老虎,惟妙惟肖的喜鵲,乖萌可愛的小黃人……這些麵塑饅頭非常漂亮,就像是一件件藝術品,令人驚歎。

“這是聖蟲,咱們這過年每家每戶必備的麵食,過年的時候是要擺供的,就是圖個喜慶熱鬧和好彩頭。”李永愛說,你看它嘴裡含著錢,意思就是多發財,而且“聖”和“剩”同音,寓意家裡糧食什麼的都有剩餘,日子越來越好,步步高昇。

而且每個饅頭都有不同的寓意,像元寶饅頭寓意“招財進寶”,魚花寓意“年年有餘”,葫蘆饅頭寓意“福祿發財”,而石榴饅頭則寓意“多子多福”。

“這些麵塑花的顏色大部分都是用蔬菜水果汁做成的,黃色用胡蘿蔔,綠色用菠菜,紫色用紫薯……安全放心,如果幹透放好的話,能儲存一年左右。”李永愛說。

說起她最痴迷喜歡的麵塑,這位性格爽朗的農家婦女和記者拉起了家常。“俺母親手很巧,以前沒有現在這樣的定製饅頭,村裡有個喜事,要用壽桃、老虎和喜餑餑等饅頭,都是母親幫忙做。”李永愛笑著說,受母親的影響自己從小也愛好,記得那時母親在炕頭上做麵塑饅頭,她就一直在旁邊仔細看著,還幫著打個下手,不知不覺就學會了製作手藝。

清明節的各式燕子饅頭、春節的聖雞、聖蟲、結婚的喜餑餑、壽宴的壽桃饅頭……各種節慶的麵塑饅頭,只有十幾歲的李永愛都已熟練掌握製作。

“做麵塑饅頭沒有門道,全靠心出,我不用看圖片,只要看到別人做的,我瞅一眼就會了。”李永愛告訴記者,藝術源於生活,只要用心觀察,生活中到處都是美。

說話的同時,李永愛給記者端來一盆花,只見樹枝上開滿了各式各樣的花朵,一隻活靈活現的知了趴在樹枝上休憩,還有幾隻可愛的小鳥仿若引亢高歌,本來枯萎丟棄的樹枝經過李永愛的一雙巧手和創意,瞬間變得美麗生動。

“這是一棵枯死的樹枝,本來家人要扔了,但是我感覺太可惜了,就想把它加工一下,做成個盆景,做好了以後,朋友們看了都很喜歡。”李永愛笑著說,受自己的影響,女兒和12歲的外孫也很喜歡麵塑,每次做麵塑的時候,小外孫都會在旁邊做助手,幫著遞工具,搭配顏色,做一些基礎的工作。

李永愛的小外孫趙泳潤雖然只有12歲,但是很有天賦,現在已經熟練掌握幾十種麵塑製作。年青一代喜歡做麵塑,這也讓李永愛很欣慰,只有他們喜歡,老手藝才能一代代傳承下去。

每逢節假日,去黑虎泉琵琶橋邊遊玩的市民總能看到一個麵塑攤,上面擺放著各式各樣的麵塑,攤位後面,一位頭髮花白的老人帶著徒弟們手拿麵糰和工具,一個個麵人從他們手裡捏了出來。

老人名叫高桂英,是大家口中的“麵塑奶奶”,今年70歲的她已經捏了50多年的麵人。有人上門學手藝,她從不收一分錢,幾十年沒攢下積蓄,攢下的是5000多名學生和100多萬元的捐款……

每逢節假日,去黑虎泉琵琶橋邊遊玩的市民總能看到一個麵塑攤,上面擺放著各式各樣的麵塑,攤位後面,一位頭髮花白的老人帶著徒弟們手拿麵糰和工具,一個個麵人從他們手裡捏了出來。

老人名叫高桂英,是大家口中的“麵塑奶奶”,今年70歲的她已經捏了50多年的麵人。有人上門學手藝,她從不收一分錢,幾十年沒攢下積蓄,攢下的是5000多名學生和100多萬元的捐款……

2019年元旦假期,黑虎泉琵琶橋邊,天氣雖然寒冷,可高桂英照例帶著徒弟們支起了麵塑攤,忙活著照顧生意的同時手裡也沒停下,五彩的麵糰在她的指尖揉搓著,不一會兒就變成了栩栩如生的麵人。

從10多歲到現在,高桂英的麵塑做了50多年,其間陸陸續續收過許多徒弟,慕名找她學藝的人不少,每月都至少有八九人在她這裡學藝,“快的一個月就能學會。”

大約從40年前,高桂英就開始教人捏麵人,“那時吃不飽穿不暖,我邊教他們做麵人邊賣,掙了錢就分給大家。”後來,慕名找她學藝的人越來越多,她都是包吃包住免費授課,至今有5000多人跟她學過。

2001年,高桂英像往常一樣在黑虎泉邊擺攤,見攤位旁來了位眼生的小夥子。“看著20來歲,擺攤賣髮卡,身上穿得也很破舊。”攀談中高桂英得知小夥姓李,老家在棗莊,當時剛來濟南上大學,因為家境貧寒這才想擺攤賺點生活費,“孩子說他連住宿費都交不起,平時就睡在學校食堂,飯都是偷著吃別人的剩菜。”

從那時起,高桂英一面教小李麵塑手藝,一面資助他讀書直到畢業,“孩子留濟南工作了,現在一有時間就來看我。”

沒錢讀書的學生、無家可歸的流浪漢、地震災區的孤兒……每每遇到,高桂英總會伸出援手。多年來,她捐出的善款總額已經超過100萬元,擺攤收入和退休金幾乎都捐了出去,每月留給自己和老伴兒的生活費不過500元。

時光匆匆,當年的小李早已畢業多年,也有了穩定的工作,每逢假期,他總要陪著高桂英一起出攤,“奶奶年紀大身體不好,可還想著多賣幾個麵塑幫別人,我想著多幹點兒,她就能輕鬆點兒,再說奶奶幫了我,我也想跟她一樣。”

麵塑似乎總能和廟會作為共同記憶同時被聯想起來,那時很多的小孩子看見面人就會纏著爸媽要買一個。如今當我們再提起麵人的時候,往往“眾裡尋他”而不遇,這份漸行漸遠的童真味道,成為兩代人童年代溝的經典代表。在泰安北集坡有這樣一位手藝人,默默傳承著這項手工藝。

宋師傅現在是餐廳廚師,做麵塑都是靠業餘時間,在一個約8平米的小小工作室裡,桌上整齊地擺放著各種顏料和工具,還有一些正在製作的人物形象。

“我下午五點下班到家,在工作臺前一坐就是六七個小時來完成一個作品,”宋師傅說,“做完很有成就感,看著自己的作品一個比一個有進步就會特別開心。”

小小的麵糰在手中幾經捏、搓、揉、掀,再用塑刀靈巧地點、切、刻、劃,披上髮飾和衣裳,頃刻之間,一個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便脫手而成……

製作麵人的過程看似簡單,但一件作品從準備材料、構思到完成需要很長時間。“麵塑的主要材料是麵粉、防腐劑、白糖,面方很簡單,但要提前至少半年和麵,然後經過醒、揉、蒸、加入顏料等數工序”宋師傅介紹,“從顏色的調配到製作,人物的身體比例,面部表情等,再到服裝服飾搭配,每一步都相當繁瑣。”

一份足夠喜愛的心,自然就有堅定的意念去將它做好。起初,宋師傅自己摸索做些孫悟空、十二生肖等麵人,當把這些人物做的惟妙惟肖後。宋師傅不甘心停頓於此,開始研究侍女的做法,並拜師學藝,“麵塑大師也不會教你太多,每個人有每個人的製作手法,全靠自己悟,靠時間磨練自己的手藝,”宋師傅說,“掌握侍女的做法後,我開始做武將形象,有關羽、石敢當等。”

在無數次試驗中,不斷改進人物細節,宋師傅曾帶著自己的作品在岱廟廟會時擺一個小攤,吸引不少小朋友及麵塑愛好者的圍觀。

“最受歡迎的還是福祿壽三位神仙形象,寓意好,看著也喜慶,不少人來我這定做,”宋師傅說,“石敢當的麵塑作品在泰城少見,作為泰安人,我的作品裡一定要有咱們泰安特色,傳承本地文化。”

這一個個麵人背後所蘊含的神話故事與歷史典故,如何表現?宋師傅不只是看圖捏麵人,他對每一個人物歷史背景、形象特點了如指掌,“我在做一個人物前,都要看相關的書,瞭解其生活背景,性格等多方面,然後才能將作品做的細膩。”

宋師傅說,麵塑藝術,人物形象不論古今,一切還是源於生活的。要想捏好姿態婀娜的仕女,就要懂得去觀察生活中的女性,注意觀察身邊人不同情緒時的表情動作。

本著如此心態,宋師傅的作品精細到人物的牙齒、每塊肌肉,甚至鬍鬚,都活靈活現,宋師傅介紹,身體部位的比例對人物形象的表現是非常關鍵的,包括人物手中拿的物品,這些比例關係都要精細。

普通的食用麵粉,經過一雙手賦予它新的生命,做出的作品不會乾裂、變形。儘管目前,麵塑的銷路窄,宋師傅說,他會憑著對面塑樸素執著的熱愛,不斷學習進步,將這項傳統手藝傳承下去。

搜【完本網】秒記網址:anЬen.МΕ 書籍無錯全完結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