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科幻靈異>大時代的夢> 第八十章 花絲鑲嵌(3)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八十章 花絲鑲嵌(3) (2 / 2)

千姿百態的作品都源於一根根細小的金銀絲。沒有人統計過一件作品究竟需要多少根花絲,或許也根本無法算得明白。其實,花絲製作的工具就是一些常見的錘子、鉗子、剪子、鑷子等。然而,這些尋常之物經過設計者的心思和藝人們的雙手,最終幻化為精美的花絲鑲嵌作品。

那光華璀璨、富麗氣派的花絲鑲嵌作品都是由一根根金銀細絲手工製成的。一件作品的完成,要依靠堆、壘、編、織、掐、填、攢、焊八大工藝,而每種工藝細分起來又是千變萬化。單以工序的繁瑣程度而論,花絲鑲嵌在宮廷工藝“燕京八絕”中位居前列。

花絲鑲嵌是怎樣經由藝人們的巧手而誕生的呢?以觀音像的底座掐絲花為例,這種最初級的平面花絲產品,也需要用到掐、填兩項工藝。掐絲花的外廓是用一整根花絲掐成的。

“掐”是行話,也就是隈的意思。每個花瓣外框要大小相等,造型生動自然。而“填”的要點在於如何使花瓣與外框大小正好合適,顯然,大了進不去,小了又嵌不住。

花絲鑲嵌工藝可分為兩大類:花絲工藝和鑲嵌工藝。花絲是在方寸飾片上,用金銀絲掐製出各種不同的圖案,鑲嵌則是把珠寶翠鑽、精石美玉鑲在金銀飾品上。

如果說花絲鑲嵌的精髓在花絲,那麼鑲嵌則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的妙用。鑲嵌的要求很高,既要鑲好,也要鑲平,同時還得鑲俏,同是一塊寶石、翡翠,安放的角度不同,就會直接影響外觀俏麗與否。這個龍身上留下的碗狀物(圖10,行話稱為“石碗”,是為鑲嵌預留的位置。

最常見的鑲嵌方式是“包邊兒鑲”,也叫“包口鑲”。這把花絲鑲嵌的二胡琴把,就要用包邊兒鑲進行裝飾(圖11。製作“石碗”,先要將銅片壓制成合適的厚度,再把壓好的銅片剪成條狀,用來隈成碗邊兒。每塊石料的形狀都不一樣,所以與之對應的“石碗”形狀也各不相同。有時候,一件作品要鑲嵌上百塊石料,必須要對石碗和石料分別編號,以免裝錯。

碗沿兒和碗底兒是先焊在一起的,然後再焊到作品上。焊槍出現之前,藝人們用的是煤油燈,一邊吹氣一邊轉動手中的活計,稍不留神就會吸進一大口油氣,艱苦的程度可想而知。把石料放進“石碗”裡,然後用力將石碗的邊緣向中間按壓,就可以固定住石料。每一個特製的“石碗”都能恰到好處地把石料包住。

包邊兒鑲通常用於普通石料,而鑽石、紅寶石等小巧珍貴的石料如果裝進“石碗”便會損失原有的魅力,這時就需要傳統的“鏟釘兒鑲”了。“鏟釘兒鑲”是將石料直接嵌在作品上。首先,藝人們先要根據寶石的大小挑選鑽頭,在鑲嵌的位置打上合適的小眼。然後進行“鏟釘兒鑲”的精妙工作。拿著頂端中空的套珠,圍繞著石料的4個角,在胎上鑽出極其微小、肉眼幾乎看不到的細珠(北京話叫“釘兒”,然後用這4個細珠擠緊中間的石料,行話叫“擠珠”。

就這樣,花絲為骨,鑲嵌作飾。花絲與鑲嵌相得益彰,共同演繹著燕京八絕的精妙之處。

花絲鑲嵌,又叫細金工藝,是一門傳承久遠的中國傳統手工技藝,主要用於皇家飾品的製作。為“花絲”和“鑲嵌”兩種製作技藝的結合。花絲選用金、銀、銅為原料,採用掐、填、攢、焊、編織、堆壘等傳統技法。鑲嵌以挫、鎪、捶、悶、打、崩、擠、鑲等技法,將金屬片做成託和瓜子型凹槽,再鑲以珍珠、寶石。

花絲鑲嵌工藝起源於春秋戰國金銀錯工藝,在明代達到高超的藝術水平,尤以編織、堆壘技法見長,而且還常用點翠工藝,取得金碧輝煌的效果。對寶石的大量運用和完善了寶石鑲嵌工藝,是明代花絲鑲嵌首飾對中國傳統首飾的最重要貢獻,它改變了中華民族傳統首飾重紋飾輕寶石的傳統。清代寶石資源逐漸枯竭,採用點翠和燒藍來替代寶石的位置。而今,花絲鑲嵌工藝只留存於北京、成都兩地,且尤以北京的花絲鑲嵌工藝最為齊全。北京花絲鑲嵌集中代表了中國宮廷花絲鑲嵌工藝的特色。

一件精美的花絲鑲嵌工藝品,往往是多種工藝的結合,製作工序較為複雜,首先要製成胎型,施以花絲、鎪、鏨等工藝,再經燒焊,製成半成品,然後經過酸洗、燒藍(塗以釉料、鍍金或鍍銀、壓亮、鑲嵌寶石等而成。

花絲鑲嵌工藝早在春秋時就已有雛形,戰國時期的金銀錯、唐代的金銀平脫是它的前身,現藏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唐代“羽人飛鳳花鳥紋金銀平脫漆背銅鏡“為代表。

元、明、清三代在北京形成了全國最大的花絲製作中心。明代達到高超的藝術水平,清代有了更大的發展,名品不斷湧現,很多成為宮廷貢品。

其技藝精湛,造型優美,品種多,具有明顯的中國特色和民族風格,凝聚著中華民族的聰明智慧和藝術創造力。因宮廷設立了手工業作坊和手工工廠,集中了全國的能工巧匠,使南北方花絲鑲嵌製作技藝得以交流,並融合少數民族工藝美術之長,成為了宮廷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花絲鑲嵌的代表作品有明代的萬曆皇帝金冠、清代的金甌永固杯、銀六方盆金桃樹盆景、金嵌珠寶朝冠頂、現代的珠寶天壇祈年殿、中華世紀龍等。

花絲鑲嵌以北京最精。北京為元、明、清三代帝都,海內外金工工藝匠人集中,皇帝后宮女子大量需要裝飾品,窮極奢侈,所以在老北京的大柵欄、花市和東四西四牌樓,就有一百多家金店銀樓,生產這種花絲鑲嵌。花絲鑲嵌有兩種用途:

一是實用品,稱“件活”:有手鏡、花插及各種各樣的盒、瓶、缸等等,造型小巧玲瓏;同一品種,則有不同造型,可做成花朵、金魚、鴛鴦、天鵝等形狀。主體成為容器,外形加以裝飾或變形,如天鵝頭部、羽翼,以花絲組成,並鑲嵌珠寶的冠頂、眼睛等。

二是陳設品,名“擺件”。花絲鑲嵌的擺件,大體分為四種傳統類別:爐薰,動物,建築物和人物。如建築物類中的寶塔,通體用花絲編壘,塔頂用寶石做瓦,匾額用象牙,鈴鐺用銅鍍金,基座用花絲包墨玉做磚。處處顯示出花絲工匠的精巧手藝。花絲鑲嵌到二十一世紀,已經有更大的創新,如金、K金、銀、玉相結合,更為燦爛華麗,也更表現出構思的奇巧。

傳統的北京花絲鑲嵌的器物涵蓋的種類很多,大的方向上包括宮廷日常用到的盒、盤、碗、杯、擺件、茶具、酒器、如意、首飾等,每個大的方向上又包含著許多具體的物件,如首飾中包括帽飾、頭飾、扁方、髮簪、手鐲、戒指、指甲套等等。題材受宮廷文化的影響,主要選取龍、鳳、如意、壽桃等代表吉祥尊貴的造型,不同於民間的金銀製品,龍、鳳是古代民間所不能使用的造型,金光閃閃、不惜材料的造型使得北京花絲鑲嵌可以不顧忌成本,沒有大小的概念,只是為了滿足於皇室的需要。

當時生產的金銀器具以鏨花為主,先用錘子將金銀片敲打成器形,再用鏨子鏨出凸凹花紋,上邊用花絲圍成石碗,鑲嵌進各種寶玉石,或以數種寶玉石用金銀絲聯綴起來製成器皿。明朝京城花絲鎬嵌工藝中的堆、壘、織、編,掐,填、嵌,鏨等技法已樣樣俱全,尤其是編織和堆壘難度較高的技術運用巳十分純熟。到了清代隨著社會需求的增加,行業走向專業化生產,分有實作,鑲嵌作;鏨作、燒藍作、點翠作、包金作等十多個小行業。

辛亥革命後,宮廷藝術散落民間,金店,銀樓紛紛開張,據統計達一百多家,花絲鑲嵌行業極為興旺。京城花絲鑲嵌大體分類有器皿、建築造型、動物造型,人物造型,此外還有各種首飾等。如故宮角樓、九龍壁、瓶、燻、獅,龍、“麻姑獻壽”、耳鉗、領針,袖釦,戒指,手鐲,項鍊等。百镀一下“大時代的夢爪书屋”最新章节第一时间免费阅读。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