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科幻靈異>大時代的夢> 第七十六章 儺面具(2)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七十六章 儺面具(2) (2 / 2)

“儺面具以柏楊和柳木、桃木等為原材料,有取材、製坯、雕刻、打磨、著色上漆5個流程20多道工序,均為手工製作。簡單的面具一天能做一面,複雜的兩天能做一面。”雕刻師說。

“儺堂戲面具人物有唐氏太婆、尖角將軍、關聖帝君、九州和尚、開山將軍、梁山土地、秦童等24個,每一個面具背後,都有一段傳奇的故事。面具特徵或寫實,或抽象,粗獷猙獰,不僅驅鬼、避邪,而且祈福佑吉、除病滅災、鎮宅、求子、興旺。”德江縣儺緣旅遊文化產品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之一華波指著面具介紹。

“儺戲並不等同於‘驅鬼避邪’狹義上的認識,也許只有大家來到德江,才能真正瞭解德江的儺文化,進而能深入瞭解儺戲之鄉的文化魅力所在。而這也是德江文化發展的一個例證。”

“儺文化的傳承,儺面具以其古老的樣貌和神秘的氣氛也越來越受歡迎。這些年德江縣積極推介儺文化,為手工藝品的宣傳搭建各種平臺,極大地促進了儺面具工藝的傳承和生產銷售。我們希望能讓更多的人瞭解儺文化,喜愛儺面具。“華波說。

“我們在推廣儺文化的同時,正嘗試讓更多儺文化愛好者參與儺面具製作。與此同時,我們先行先試,在保留儺面具原樣精髓的基礎上,經過創意加工,開發一系列的符合現代人的欣賞和審美習慣的文創產品。在文創產品製作方面邁出第一步。讓更多的人瞭解德江縣的民族民間文化,讓外界多瞭解貴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讓民族民間的傳統藝術傳承發揚。”德江縣儺緣旅遊文化產品開發有限公司經理冉勇說。

目前,該公司正協助德江縣政府,打造鄉愁紀念館,將儺文化及以土家族為代表的民族古籍古物資源在鄉愁館中進行展示。展示的物品包括:土家銀飾、頭飾、刺繡;儺堂戲系列道具,如案子、法衣、法裙,頭扎、鑼、鼓、鈹、小鑼、竹卦、牛角、師刀、寶劍;傳統儺面具,儺戲書籍等。

湘東區尚存儺面具雕刻源於清代,由湖南太丈傳人,已祖傳三代,繼承的是宋代儺面雕刻技藝,技術成熟,所雕面具古樸細膩,是中國雕刻領域不可多得的文化遺產。

賴明德這雙手,自從15歲那年拿起“繡”(雕刻)儺面具的刻刀,一拿就已43年。

儺,原本是我國古代一種驅鬼逐疫的原始宗教儀式活動,後來演變成相容祈福與除邪的祭祀儀式。遠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一支三苗先民在萍鄉繁衍生息。

萍鄉在戰國時期為楚國屬地,三苗的圖騰崇拜與楚人好巫,令萍鄉自古巫風盛行。

此處的歷史與風俗促進了巫儺文化的生長與儲存,由於儺面具製作工藝的地域性,從而產生了這片土地本身特有與固有的美。

信奉“處士教”且有師承的儺面具雕刻者被稱為“處士”。今年58歲的賴明德告訴記者,他是賴氏第74代的“處士”。

除了這個民間的身份,賴明德還是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萍鄉市民藝協會民間工藝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儺面具省級傳承人。

賴明德家中有兩套譜,一套家譜,一套神譜。

中國人講究慎終追遠,對於家譜,能傳承的必定盡力去薪火相傳,以家族先賢的事蹟與家訓來銘記和發揚家族精神,凝聚家族力量。

據賴氏族譜記載,賴明德的始祖為叔穎公,是周文王的第28個兒子,周武王的弟弟,協助周武王滅紂有功,被賜封於河南穎水一帶的“賴地”,後建立賴國。後世子孫以國為姓,是為賴氏。

賴氏三十二世碩公,字(仲芳)德才兼備,卻堅決不入仕,因通曉“神靈處士咒”,被晉安帝賜封為“處士”,集歷朝君臣賢士為“神”雕刻成像,由“處士”開光、安腹臓、招兵買馬、封號顯靈。

由於有譜可考,賴明德從姓氏淵源說到先祖,娓娓道來,始祖的皇家血統,先祖的德才兼備,“處士”與太學士職位同等的榮耀,讓千餘年後的賴氏子孫賴明德仍然感到尊敬與自豪。

與其他雕刻儺面具的人不同,賴明德的手藝來自祖傳,並有一套祖傳的譜,共80餘本。如《儺面具神譜》、《神靈處士咒》、《易經》、《藥譜》等。

43年前的一個夜晚,賴明德的父親關門閉戶,小心翼翼地將一個一直藏在家中隱秘角落的木箱子拿出來。

開啟木箱子,裡面填充了防蟲用的生菸葉,《神譜》被土布層層包裹,蠟封得嚴嚴實實。

賴明德的父親慎重地對自己的兒子說,“這是我們的祖宗傳下來的的,你好好學,學了不吃虧,一門手藝,能賺到飯吃!”

賴明德自小就喜歡雕刻,上課的課桌都留下了他不少“作品”,這門家傳的手藝,正合賴明德的心意。從此心無旁騖地開始了繡儺面具的生涯。

彼時——上世紀70年代初,還是反封建迷信的時代,曾經的“處士”身份,令賴明德的父親只得日日以裝瘋賣傻自保。但他還是將家族的使命傳給了兒子。

儺面具、儺廟、儺舞是儺文化的三大重要體系,賴氏祖傳的《儺面具神譜》上,有1240尊儺面具神像。

祖傳完整的儺面具製作工序包括:選材、雕刻成形、請神、開坯、整容、打磨、上底漆、彩繪金容、生鬍鬚、開光、拜坐、安腹髒、招兵買馬。

43年中,賴明德繡的儺面具不計其數。“你有過創新嗎?”我問他。

賴明德斷然搖頭:“沒有創新。我就是照著神譜上的畫像老老實實、規規矩矩地繡。三停五嶽定吉祥,九州八卦分貴賤,金木水火土五行分造化。儺面具的尺寸、顏色、表情都是有陰陽、五行、八卦與善惡、尊卑的講究,我沒有創新的必要。比如說關公的臉為什麼是紅色的。因為關公的八字在五行是火年火月火日火時。如果關公的臉改成其他顏色,他就不是關公了。面具是不能隨便改的。”

不強調個性,沒有固執的自我,這位處士對於祖傳手藝,態度謙遜而順從。

雖然賴明德僅僅是一位文憑不高的鄉間手藝人。但他傳承了來自《易經》等中國傳統文化的知識體系。

最初的“處士”地位與太學士相等,學識豐富廣博。不僅具有儺面具的雕刻技藝,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醫理、命理(八字、占卜)、地理(風水)都懂。

賴明德對祖傳手藝的恪守,是對神譜的尊重,更深的原因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敬畏以及對自然規律、人倫秩序的遵守。《易經·繫辭》中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