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說,在這方面,缺乏古代典籍文獻的明確的記載。但是,在我們今天還在使用的無錫的方言語詞中,卻留下了某種痕跡。作為我們無錫人的錢鍾書先生,在他的《管錐編》中有一段十分值得注意的論述:
近世吾鄉惠山泥人有盛名,吾鄉語稱土偶為“磨磨頭”,而自道曰“倷伲”,故江南舊謔,呼無錫人為“爛泥磨磨”,亦猶蘇州人渾名“空頭”、常熟人渾名“湯罐”、宜興人渾名“夜壺”。
“磨磨”名無義理,當是“磨喝樂”之省文,以其為小兒玩具,遂呀呀效兒語而重疊言之,正如盧仝《寄男抱孫》:“添丁郎小小,別來吾久久。
脯脯不得吃,兄兄莫捻搜”,或黃遵憲《己亥雜詩》:“‘荷荷’引睡‘施施’溺,竟夕聞娘喚女聲。”成人語小兒,每一音疊言……
筆者從出生起到現在,一直生活在無錫。以我對無錫方言的認知,覺得錢鍾書先生的這段話,似尚有幾個需要略作說明或表述還不夠精確的地方:第一,錢雲“吾鄉語稱土偶為‘磨磨頭’”,而到了後來,大人們經常暱稱現實中真的小孩為“磨磨頭”,或者叫“磨貨(喝)”。
第二,錢雲無錫人“自道曰‘倷伲’”,其意似指“倷伲”是由指稱泥土的“乃(音na)泥”一詞衍化而來;實際上,無錫人稱“咱們”為“倷伲”,在整個吳方言系統中自有其語音依據,與指稱“泥土”的“乃泥”應該並無意義上的關聯。
第三,錢雲“呼無錫人為‘爛泥磨磨’”,實際上,“爛泥(乃泥)磨磨”首先是指泥人,因為有名,才由當地之“物”而借指當地之“人”。
但是,錢鍾書先生說“‘磨磨’名無義理,當是‘磨喝樂’之省文,以其為小兒玩具,遂呀呀效兒語而重疊言之”,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論斷。
如果此說成立,那麼我們可以認為,無錫方言中稱泥人為“爛泥(乃泥)磨磨”,是因為惠山泥人就是源於宋時的“磨喝樂”。
筆者在上文中提到,無錫人暱稱小孩為“磨磨頭”“磨貨(喝)”,這也是有由來的。上引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中除了記載京城人家於七夕要買“磨喝樂”外,還有這樣的記載:又小兒需買新荷葉執之,蓋效顰磨喝樂。
南宋周密《武林舊事》一書中也記載:小兒女多衣荷葉半臂,手持荷葉,效顰摩睺羅……
小孩兒在七夕節手持荷葉學泥塑童子“磨喝樂”,那麼大人就會很自然地把“活底孩兒”也戲稱為“磨喝樂”。所以,無錫人暱稱現實中真的小孩為“磨磨頭”“磨貨(喝)”,應該是惠山泥人源於“磨喝樂”的一個重要旁證。
地處中國大運河之畔的無錫惠山泥人,相傳已有400年的歷史。明末散文家張岱在《陶庵夢憶》卷七愚公谷中,記有泥人在店鋪中出售的情況。
清乾隆南巡時,惠山名藝人王春林製作泥孩數盤進獻,得到了乾隆皇帝的稱讚(見《清稗類鈔》)。由此可見,在清中期以前,惠山泥人已有相當高的技藝水平,並且名重一時。
據說,惠山泥人全盛時期,大小作坊有40多家。著名藝人有王春林、周阿生、丁阿金、陳杏芳、王錫康等30多人。每年入秋以後,有六七百條貨船、幾千人次自蘇北來惠山採購泥人,部分高檔泥人則隨著前來無錫經營蠶絲、米麵的各地商賈作為禮品運往遠方。
惠山泥人由此遠銷江蘇、浙江、山東等省廣大農村鄉鎮,相當一部分流入上海、杭州、漢口等大城市。
獨特的惠山黑泥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生產工藝流程和技術條件的選擇,影響到泥人的品種和品質,影響到風格的形成,也正是惠山泥人長盛不衰的基本物質條件之一。
早期惠山居民製作泥人屬家庭副業,在農閒時利用這種泥土捏製一些小花囡、小如意、小壽星、小佛像、疊羅漢、泥阿福以及雞、狗、鵝等小禽獸。
惠山泥人的製作方法除面型用單片模印製外,其餘身段,四肢都是捏塑出來的,以後經過搓、揉、挑、捏、印、拍、剪、包、壓、貼、鑲、劃、板、插絲、推、揩、糊,刻劃出衣著、穿戴、髮型、頭飾等等,透過上彩、開相、打蠟、插須、裝鑾等工序製造出各色各樣的形象。
惠山泥人的起源有很多傳說,雖然充滿了夢幻般的想象和虛構經不起推敲,但也給惠山泥人的文化內涵增色不少。在中國,幾乎每個行當都有尊奉祖師的習俗,認為供奉的偶像就是他們行當的創始人,他能保佑後代藝人的生產、經營順順當當。
在惠山泥人行業裡也有這個習俗,因此,泥人起源的傳說也就不能不和他們的祖師有關了。
據清末民初有名的胡大房、胡二房泥人店的後裔說:在晚清光緒年間只有陳聚盛、胡萬盛等字號的泥人店十幾家,他們共同成立了泥人業的行會——耍貨公所(現惠山史家弄)。公所供奉的祖師是戰國時期的孫臏。
據傳說:戰國時,鬼谷子收了兩個徒弟,本領了得,都是戰國時期有名的大軍事家,一個叫龐涓,一個就是孫臏。龐涓妒惡孫臏,用計割去了孫臏的雙膝,使其無法行走。
孫臏逃到吳國,流落在惠山一帶,捏了不少泥人、泥馬來研究破龐涓五雷陣的佈陣新法。以後到了齊國為將,一次與魏國作戰時用在惠山研究的戰法大破五雷陣,殺了龐涓。
可他在惠山捏泥人的技藝傳了下來,從此惠山居民也捏起泥人來。孫臏也就成了惠山捏泥人的祖師爺了。
另有一種傳說較廣的是明代大政治家劉伯溫(1311年—1375年)首創了惠山的捏泥人。當時朱元璋開國,建立明朝。有一日,派軍師劉伯溫出外查勘。
到了惠山,發覺有王者之氣,惠山又是龍山,恐怕再有帝皇出世,將不利於明王朝的統治。
作為鎮壓,破壞風水,以斷龍脈,就教老百姓在惠山腳下挖土取泥,搏制泥人以出售換錢,有的將山土製成武將、有的捏作皇帝,破惠山風水,讓無錫只出泥皇泥將,再不出顯達權貴的人物。
他當然沒有想到,這一來,給世人留下了精美絕倫的惠山泥人,造就了一批擅長創作惠山泥塑的民間藝人。百镀一下“大時代的夢爪书屋”最新章节第一时间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