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科幻靈異>大時代的夢> 第七十四章 料器(3)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七十四章 料器(3) (1 / 2)

早期中國料器多為在綵球和碗、瓶、尊、盞等生活用品,精美獨特。清末後期,山東博山料器藝人,北京內畫鼻菸壺畫匠,開始以料器鼻菸壺內畫圖案,嬴得人們愛惜。

因此,清末民初料器鼻菸壺風行一時,並流入海外,不少歐美藝術品收藏家都有集藏中國料器鼻菸壺。琉璃是將原料熔化後澆注到特製的模具中,一次成形的作品。

料器則是將矽酸鹽及其它金屬氧化物等原料,經過高溫熔化,拔成各種規格的料棍,藝人用各色料棍在燈火上燒烤,待軟化後迅速捏塑,使用簡單的小工具時而拉,時而粘,有時用剪子鉸,有時用鑷子拽,塑造出形態各異的作品,有點像捏糖人兒。

和琉璃比較,料器沒有底胎,是藝人在火中一次加工完成的即興之作。有透明的料獸、有掛屏、煙具、盆景、花鳥魚蟲,還有戒指、帽花、料珠等,造型生動,逗人喜愛,其中料器鳥獸採用傳統的技藝仿製成玉石、翡翠、瑪瑙、珊瑚等,顏色逼真,具有獨特風格和韻味。

最初,料器藝人幹活時,用食用植物油和燈芯草油燈,為了讓燈火著得旺並改為橫向燃燒,做活時必須嘴裡叨個細玻璃管,從側面向火苗吹氣,來加溫燒烤料棍,所以料器藝人得了個“吹料活兒的”俗稱。

到19世紀20年代末,改為用氣筒子打氣,直到1965年,才改用煤氣噴燈進行生產,這種生產方式一直延續至今。?清代康熙年間,皇帝命工部在今琉璃廠設定御廠,派官監製料器和琉璃製品,專供內宮玩賞和使用,當時被稱為“宮料”、“御琉璃”。

民間的料器製作集中在北京崇文區的花市一帶,是北京特有的手工藝品之一。在花市開設“四義公號”化料作坊的趙九皋,花市“志源號”料器作坊的掌門蔣文亮,“長豐號”料器作坊的當家人汪福,以及集產銷於一身的後起之秀嶽子元,被稱為料器製作的四大門派。

料器也稱“玻璃器”,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有“繆琳”、“火齊”、“琉璃”、“頗黎”、“明月珠”等不同說法,考古學上則通常將半透明的稱為“璃”,透明的才稱“玻璃”,基本上算是青銅器鑄造時產生的副產品,經過提煉加工後製成。

“北京料器”第七代傳人、著名料器藝術家劉星說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我國已有了用琉璃製作的日用品和裝飾品。宋代,由於正月十五日觀燈之風盛行,出現了五彩琉璃燈。

建築上也出現了琉璃磚和琉璃浮雕,同時出現的還有一種透明的琉璃,當時稱作“玻璃”。元代定都北京後,在和平門外琉璃廠一帶先後建立許多琉璃作坊,為修建皇宮提供材料。

明朝以後北京料器得到迅猛的發展。清康熙年間,皇帝命工部在北京琉璃廠設定御廠,供奉內廷,稱“宮料”、“御琉璃”。

由此可見,料器的產生和發展是與琉璃分不開的,它是琉璃工藝的再發展。大約從明代開始,受來到中國的西方傳教士所攜帶的精美玻璃製品的影響,中國的皇室決定開發這種新型的藝術品種,因此帶動了料器在明代的繁榮。

大氣簡潔、內涵深邃是這一時期料器的特色。不過由於易碎的特性,明代的料器傳到現在的已經很罕見了。

到清代康熙35年(1696,北京出現了首家大規模的料器製造場,由皇家成立。場址就在今天的“琉璃廠”。這個地名的得名也源於此。

劉星說,清代是我國古代玻璃器發展史上最為輝煌的時期,當時琉璃廠專門生產皇宮御用的料器,精美獨特,色彩絢麗,工藝複雜。由於流傳於世的數量極少,因此從歷屆拍賣會上可以看到,精品的宮廷料器價格一路走高,例如2005年秋拍的時候,香港佳士得拍賣行就曾推出過一隻清乾隆?御製料胎琺琅彩繪山水人物紋杯,成交價超過了190萬元。

2006年香港蘇富比拍賣行推出的一隻清乾隆?白料胎畫琺琅花石鳳紋瓶,成交價為63.6萬元。在2007年香港的拍賣市場上,一件御製料胎畫琺琅西洋母子圖筆筒更是創下了6400餘萬元的天價。料器一躍成為收藏新貴。

除製作料器的鳥、獸、花以外,在料中新增不同的金屬新增劑,便可仿製出不同種類的工藝品。原來北京料器廠的陳德海曾用料器材料仿製“唐三彩”、“青銅器”等文物,其生動的造型和古樸逼真的質感,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料器的品種,涉及範圍較廣,包括日用品、裝飾品、首飾、小件雕塑等等,其中數量最多也最具特色的器物,莫過於小巧精緻的鼻菸壺,以清代北京出產的最負盛名。

北京料器材料多采自另一料器福地山東淄博博山,熔點較低並且可塑性較強。僅就顏色而言,單色料胎鼻菸壺就有紅、黃、藍、白、黑等多種顏色之分,還有仿各種玉石顏色的。

複色料胎鼻菸壺則由兩種或多種顏色料混合配製而成,有斑料、攪料、藕粉料等區別。套料鼻菸壺則套色越多,工藝就越複雜,本身價值也越高。

這也正因為料器鼻菸壺貴在做工,而不以質地取勝。其中康熙時期的料器鼻菸壺精妙渾樸、簡雅絢爛,但傳世極少;雍正年間的料器鼻菸壺主要由宮廷內府製作,樣式新奇,做工精巧,外觀渾圓大方;乾隆年間製品多為扁小的圓形,通體彩繪纖細繁複的紋樣,胎體則多為透明玻璃或涅白玻璃。

此時的造型也最為多樣,除傳統的瓶、罐、扁、方、雙連、三連、梅等形狀,還出現了嬰戲、動物、瓜果、人物等,算得上是料器史上輝煌中的輝煌。

事實上,料器在收藏界並非新面孔。早期中國料器多為綵球和碗、瓶、尊、盞等生活用品。清末後期,山東博山料器藝人、北京鼻菸壺畫匠,開始在料器鼻菸壺內畫圖案,大受好評。

因此,清末民初料器鼻菸壺風行一時,並流入海外,不少歐美藝術品收藏家都有集藏中國料器鼻菸壺。

而談起“琉璃”,很多人或許就更不陌生。“琉璃工坊”等臺灣琉璃工藝品品牌近年在大陸的大行其道,讓不少人對琉璃有了直接的觀感。但是劉星表示,與當代的臺灣琉璃藝術品不同,傳統的料器無論在製法上還是材料上,都有很多不同之處。

目前的許多琉璃製品實際是鑄模澆鑄而來,因此無論怎樣說是“限量版”,都仍然具有可複製性。但傳統的料器是將矽酸鹽及其他金屬氧化物等原料,經過高溫熔化,拔成各種規格的料棍,藝人用各色料棍在燈火上燒烤,待軟化後迅速捏塑,充分發揮琉璃材質的光澤、多彩、柔媚、神秘的特性。

和琉璃比較,料器沒有底胎,製作全靠人的經驗和手藝,在噴燈的火焰中即興加工,也被稱為“火中的雕塑”。而純手工的製作工藝也使其作出的作品,具有獨一性,更加造就了它的珍貴。

從材料上來說,不少臺灣琉璃的配方融入了許多現代元素,臺灣琉璃用的實際是“歐洲玻璃”。但是料器採用的仍舊是中國傳統配方的玻璃,熔點較低,化學成分也有所不同。

關於老琉璃的看法:

一是低溫燒結,因溫度不高,器形不是很規矩、表面不是很光滑;

二所配染料是天然礦物磨研,因燒結時的溫度不勻會有細節上部位上的色變;

三因受熱不同,且溫度不高,會有因部位不同的熔化層間疊加(迎光去觀看內部,有時候要使用放大鏡),造成整體內部質地的不一樣純清

據民間傳說,明代有一位廣東張姓秀才,赴京應試,三考未中,衣食無著。一天閒逛,他偶拾一隻殘破的料鐲,回到旅店後放在爐火上燒烤,捏製出具有自然形狀的彩色石頭,看一看可以當首飾石頭用,就把它送到首飾樓去碰碰運氣。

待用這些石頭鑲嵌成戒指、耳墜、項鍊後,深受歡迎。從此這位張秀才,再也不進考場了,買點“廣料”,專心致志地做起了首飾石頭。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