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驟3:桌承桌腿
桌承是由兩個長(橫)的和兩根短(豎)的,組成的框架型桌承。兩根長(橫)兩端用電木銑上方銑出15*15mm的榫槽,內側也銑出15*15mm的榫槽(如圖)。
在兩根短(豎)的上方外側(如圖),用電木銑銑出15*15mm的榫頭,然後再用手工鑿修圓榫頭,使之成為圓直徑為15mm的榫頭。
&n的方形木材製作而成的。按設計在桌腿上端,用電木銑在桌腿外側內端做出15*15mm的方形榫頭(如圖)。
由於本桌子是由純榫卯結構組合而成,所以製作的時候對榫卯的標準性要求會很高,最好輔助一些電動工具,另外木材木質也要選擇些密度高、有一定硬度的木材。
步驟4:巧妙組裝
是時候表演真正的技術了!有很多木友問我:“三根木材出頭相交形成的結構,是怎麼做的?”,下面就來揭秘下。其實很簡單,是由三組卡子榫組合而成,其中一根榫頭需做成圓形,再組裝即可(如圖)。
具體是:先把桌承中短(豎)的圓榫頭端卡在長(橫)的榫槽端,注意圓榫頭朝外(反方向)。把桌腿(方形榫頭)卡進榫槽,再把圓榫頭端逆時針轉90°。方料歸位後,這樣三根木材相交併相互咬合,就形成了傳說中的“三叉榫”。
早在遠古時期,榫卯結構便運用在建築當中,以明式傢俱為代表的硬木傢俱的出現,將榫卯技術推上了技術上的高峰。
榫卯結構的魅力,如何做一張不用釘膠,且可自由拆裝的。
由於本桌子是由純榫卯結構組合而成,所以製作的時候對榫卯的標準性要求會很高,最好輔助一些電動工具,另外木材。
中國古代,榫卯結構即用在建築領域也用在傢俱領域。中國的木建築構架一般包括柱、梁、枋、墊板、衍檀、斗拱、椽子、望板等基本構件。
這些構件相互獨立,需要用一定的方式連結起來才能組成房屋。中國傢俱把各個部件連線起來的“榫卯”做法,是傢俱造型的主要結構方式。
各種榫卯做法不同,應用範圍不同,但它們在每件傢俱上都具有形體構造的“關節”作用。若榫卯使用得當,兩塊木結構之間就能嚴密扣合,達到“天衣無縫”的程度。它是古代木匠必須具備的基本技能,工匠手藝的高低,透過榫卯的結構就能清楚的反映出來。
榫卯結構大致可分為三大型別:
一類主要是作面與面的接合,也可以是兩條邊的拼合,還可以是面與邊的交接構合。如“槽口榫”、“企口榫”、“燕尾榫”、“穿帶榫”、“扎榫”等。另一類是作為“點”的結構方法。主要用於作橫豎材丁字結合,成角結合,交叉結合,以及直材和弧形材的伸延接合。
如“格肩榫”、“雙榫”、“雙夾榫”、“勾掛榫”、“鍥釘榫”、“半榫”、“通榫”等等。還有一類是將三個構件組合一起並相互連結的構造方法,這種方法除運用以上的一些榫卯聯合結構外,都是一些更為複雜和特殊的做法。如常見的有“託角榫”、“長短榫”、“抱肩榫”、“粽角榫”等。
榫卯是極為精巧的發明,這種構件連線方式,使得中國傳統的木結構成為超越了當代建築排架、框架或者剛架的特殊柔性結構體,不但可以承受較大的荷載,而且允許產生一定的變形,在地震荷載下透過變形抵消一定的地震能量,減小結構的地震響應。
榫卯的合理運用和製作的精密程度,不僅直接關係到傢俱的結構是否嚴謹、牢固,影響到傢俱的使用壽命,更關係到傢俱的美觀和藝術性。一件傢俱如果遍佈釘眼,接合扭曲,都不能算一件‘能用’的傢俱,藝術性和收藏價值更無從談起。
隨著科技的發展,傢俱的靈魂榫卯結構早已被人們所淡忘,取而代之的是大工業生產階段中的釘子和膠水,因為成本壓縮後所獲得的利益更為誘人。
古代工匠手藝的高低,透過榫卯結構便能清楚的反映。所以,榫卯結構是木匠的靈魂。
而榫卯結構的背後,也暗藏玄機。
兩塊木頭,一凹一凸,一陰一陽,互補共生。
恰如太極的陰陽兩極,體現出古人“天人合一,虛實相生”的哲學思想。
經歷風風雨雨,那些屹立千年的建築,是什麼賦予它永恆?
是榫和卯的天衣無縫,不離不棄,造就了千年的傳奇,造就了地老天荒的陪伴。
榫卯,是古典傢俱之魂,一榫一卯之間,一轉一折之際,凝結著中國幾千年傳統傢俱文化的精粹,沉澱著流光溢彩的美。
榫卯,是藏在木頭裡的靈魂。
一榫一卯,一轉一折,暗藏玄機。
榫卯,不用一釘,卻能做出巧奪天工的傢俱,渾然天成,天衣無縫。
它是中式傢俱的精髓,中式建築的基礎。
榫卯,一種驚豔千年的中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