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桉到同事家喝茶,發現茶盤上的竹編瓷杯很精緻。
瓷胎竹編,工藝品,又稱細絲工藝品、瓷胎竹編,是成都地區獨特的傳統手工藝品,也是四川特產的一種,起源於清代中葉,當時主要用做貢品。
由於世道艱辛,技藝幾經絕傳,五十年代經重新發掘、恢復生產。瓷胎竹編產品技藝獨特,以精細見長,具有“精選料、特細絲、緊貼胎、密藏頭、五彩圖“的技藝特色。
瓷胎竹編產品技藝獨特,以精細見長,具有“精選料、特細絲、緊貼胎、密藏頭、五彩圖“的技藝特色。而由於世道艱辛,技藝幾經絕傳,五十年代經重新發掘、恢復生產。
瓷胎竹編工藝使用的竹材是經過嚴格挑選來自成都地區的特長無節瓷竹,經過破竹、烤色、去節、分層、定色、刮平、劃絲、抽勻等十幾道工序,全是手工操作,製作出精細的竹絲。
瓷胎竹編所用竹絲斷面全為矩形,在厚薄粗細上都有嚴格要求,厚度僅為一兩根頭髮絲厚,寬度也只有四五根髮絲寬,根根竹絲都透過勻刀,達到厚薄均勻,粗細一致,觀者無不讚嘆其難。
瓷胎竹編在製作過程中全憑雙手和一把刀進行手工編織,讓根根竹絲依胎成形,緊貼瓷面,所有接頭之處都做到藏而不露,宛如天然生成、渾然一體。
瓷胎竹編產品只使用竹材表面一層,纖維十分緻密,同時進行了特殊的處理,能夠耐乾燥,不變形,不蟲蛀,耐水可清洗。
瓷胎竹編產品按造型主要分為瓶壇包盒具等幾大類。花瓶類有小到5CM的單件瓶,也有大到145CM的千件瓶,可適合不同場合的需要。
壇罐類有茶杯、糖缸、茶葉罐等實用品。竹包類有兩大類六個規格的竹包手袋和挎包。竹編盒類有竹胎、紙胎、漆器胎幾種,規格有、等幾種,還分為單盒、內三格盒和套三盒等。
竹編具類則是工廠的主要品種和技術優勢所在。纏嘴過把、緊扣瓷器,精心編織出不同圖案,是瓷胎竹編產品與其它任何竹編不同的獨特技藝,是最能體現出瓷胎竹編工藝以精細見長特色的地方。
按底胎所用材質不同,既有瓷胎、陶胎、漆胎、玻胎,也有臺灣客人偏好的紫砂胎。按工藝不同瓷胎竹編產品分為普通編織、提花編織和五彩圖案編織。
普通編織以古銅色的烤絲為主,配以普通幾何圖案多用於製作批次產品。提花編織則用新竹青絲經緯等寬,便於編織各類單色圖案文字手跡,更以熊貓圖案編織為多,主要製作花瓶茶具等產品。
使用的技藝主要有疏編、疏細結合編、破經編、換經編、浸色編、浮雕編、立體編等二十多種。採用五彩圖案編織方法可製作出山水花鳥、飛禽走獸、人物故事等維妙維肖的圖案。
瓷胎竹編以依胎成型、緊扣底胎為其特色,也受其限制。近年來,工廠發揮瓷胎竹編技藝,移植到其他底胎和無胎產品中,開發了竹編首飾盒和竹編包類、竹編動物等新產品新品種。我們將繼續努力,創造瓷胎竹編的未來。
竹絲瓷胎又稱瓷胎竹編,是四川成都地區獨有的傳統手工藝品,起源於清代中葉。以景德鎮名瓷作內胎,外面採用竹絲手工編織。
竹絲瓷胎編制技藝採用疏密相間,疏中有細,細中有粗的密編;其圖案花色既有豐富多彩的幾何圖案,又有千姿百態的自然圖樣。
竹絲瓷胎工藝品不松不裂,不受蟲蛀,只要注意防潮,經久耐用。這些獨具文化特色的工藝珍品一直作為中國對外貿易商品和國際文化交流的展品,被譽為“東方藝術之花”。
成都竹絲瓷胎是以“景德鎮”名瓷作內胎,用絲細如髮,輕薄如綢的竹絲,精巧編織,依胎成型,緊扣瓷胎。
編好的成品不論是竹絲本色,還是增飾的別色花紋,或者是編織上的蛟龍戲珠,色澤雅緻,清新自然。
成都竹絲瓷胎選擇成都平原西部邛崍山一帶盛產的慈竹為原料,選竹有嚴格要求;專門擇取生長2至3年、節距2尺左右,無劃傷斑跡的壯竹,要經過幾道工序處理,每100斤原竹只能抽絲8兩,其價值同銀子相當。
竹絲瓷胎的主要生產企業是中國成都竹編工藝廠。老藝人張國正編制的飯碗、餐具、竹絲帳子曾於1915年參加巴拿馬賽會,榮獲銀質獎章;1979年,被評為輕工業部優質產品。
成都生產的竹編工藝品“瓷胎竹編”又稱“竹絲扣瓷”,是竹編工藝品中一種獨具特色的品種。它是以瓷器器皿為胎,用纖細如發的竹絲,柔軟如綢的竹篾,依胎編織而成。
竹絲瓷胎編制技藝採用疏密相間,疏中有細,細中有粗的密編;其圖案花色既有豐富多彩的幾何圖案,又有千姿百態的自然圖樣。
竹絲瓷胎工藝品不松不裂,不受蟲蛀,只要注意防潮,經久耐用。薄如綢的竹絲,精巧編織,依胎成型,緊扣瓷胎。
編好的成品不論是竹絲本色,還是增飾的別色花紋,或者是編織上的蛟龍戲珠,色澤雅緻,清新自然。
因為竹絲依胎成形,隨胎編織,緊扣瓷胎,胎彎竹彎,形曲篾曲,編織成功後,竹絲和瓷胎渾然一體,天衣無縫,所以又稱“竹絲扣瓷”。
清雅瑩潤的絲竹和潔白如雪的名瓷相映成趣,使它在中國眾多的竹編工藝品中卓然獨立,別具一格。
景德鎮瓷胎竹編將質地堅韌,富有彈性,皮面潔淨,纖維細長的竹子,劈成薄如綢絹,細如紗線的蔑片、篾絲或粗篾,染上美麗的色彩,以潔白如玉的瓷器為胎,外面織就各種玲瓏剔透、美觀輕便的篾罩,猶如冰肌雪膚的美人穿上了一件豔麗雅緻的錦衣,使景德鎮名瓷錦上添花。
瓷胎竹器巧妙地將雕刻、彩繪、嵌鑲畫的藝術特色融為一爐,集於一器,形態生動,秀雅宜人,富有濃郁裝飾趣味。所以,它一經問世,便名揚四海,暢銷港澳、東南亞、英、日、意、荷蘭、加拿大、美國等地區和國家。
平樂瓷胎竹編在20世紀70年代,發生過一次技術革命與飛躍,當時成都竹編廠一位技術骨幹,已經73歲的林紹清師傅來到平樂選購竹子,看見當地民間有很多藝人在從事瓷胎竹編生產,深受感動,於是就把自己一生的絕技傳授給一個叫李萬東的藝人,後來李萬東又帶了許多徒弟,於是瓷胎竹編工藝就在古鎮平樂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
平樂古鎮從事瓷胎竹編工藝生產的地區,主要集中在平樂鎮同樂村的蘆溝和金河村等地。20世紀80年代,平樂從事瓷胎竹編的廠家有10多家,僅古鎮老街上就有紅星、萬家及江西等好幾家。
其中,規模最大的萬家竹編廠擁有技術工人三、四百人,形成了當地竹編工藝的高峰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