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其實到這裡為止,“崇洋”比較嚴重的音樂劇圈,對於《默》更多還是俯視的——啊,一群落後分子裡頭,現在看著有一個跳的比較高了,又是頂級大咖,又是威尼斯影帝,氣象不同以往。
所以也是因為這種心態,到季銘宣佈將同時在倫敦西區製作、主演英文版《默》之後,國內音樂劇圈,才算是真的爆了。只不過,在當時季銘鋪天蓋地的輿論熱潮中,音樂劇圈實在太小眾了,沒有鬧出相應的大動靜來。
直到此刻,季銘多次往返西區後,來到了滬上,意味著《默》的公演就在眼前。
音樂劇圈的動靜,才在外界相對平淡的條件裡,出圈兒了。
微博大v“西區音樂劇”以“今年會成為國產音樂劇真正意義上的元年麼?”為題,成為這一輪出圈兒的起點。
“季銘從西區回國,帶著整組人馬來到公演劇院東方藝術中心的音樂劇廳,訊息廣泛見諸於各大報端,一如既往,無論國產還是進口,音樂劇在國內都從未獲得過這種程度的關注——連劇組的移動,都足以成為頭條。
國產音樂劇會從季銘開始,真正走進主流藝術圈內麼?電影電視話劇……音樂劇?而今年,又會成為國產音樂劇真正意義上的元年麼?這個問題,無意抹去眾多音樂劇工作者在過去十幾年間的努力和艱辛,而是想要真誠地探討一下,音樂劇出圈的契機,是否真的到來了,而《默》這出帶著大量舞劇元素的,由一部得到認可的電影改編的國產音樂劇,能夠承擔起開啟這一切的使命和壓力麼?”
這位博主,生活在倫敦,而且就是從事戲劇相關工作的,所以寫的很內行。
首先對《默》這樣一種題材,改編成音樂劇的優勢和劣勢,分別是什麼,進行了深度討論——結論是挑戰巨大,以若干西區和百老匯作品為例,想要做好不太容易,對演員、舞臺、製作都有極高要求——“……以季銘在話劇和電影領域的成就,身居話劇大滿貫和影帝的頭銜,他會選擇這麼一個難度的開局,並不奇怪,我相信,他也一定有所準備。那麼假設他們確實能夠有一個很高的完成度,《默》很大可能會是一部革命性的國產音樂劇作品,足堪大任。”
接著他拿出了自己獨家的訊息,搞到了英文版《默》的一些資訊,莫瑞斯劇院作為西區核心劇院之一的身份,以及導演斯圖爾特的背景——最重要的是,他很牛嗶地第一次透露了凱拉·奈特莉的參演訊息,這個訊息到現在其實還沒有放出去,一則凱拉在歐洲的關注度現在沒有那麼高,二則劇還沒有進入到宣傳週期,所以一直都還沒有人知道,或者並沒有人將它放到新聞上去——譬如“傳凱拉·奈特莉近日將參與一部西區音樂劇”,中文記者誰能聯絡到季銘頭上。
原文沒有到此為止,繼續寫道:“英文版的《默》是典型的西區傳統音樂大劇的製作模式和規格,非常值得期待,過去從未有過這樣的合作,也從未有過中國音樂劇演員如此深度地參與到這種規格的製作中。”
然後他又說起了東方藝術中心最近大刀闊斧的改建,以及近期各大藝校的音樂劇專業,已經音樂劇演員們收到了更多的邀約,這意味著有更多公司正在著手製作音樂劇。
倒數第二段,重點分析了一下季銘本人的能力,從他的話劇戰績,聲樂師從鄒老師,是吳壁霞、龔霖娜等人的師弟,舞蹈更是山茺主席親自教授,得到過金煋的盛讚——“我幾乎要認為,他從進娛樂圈的第一天,就在努力把自己培養成最頂尖的音樂劇演員,他擁有所有音樂劇演員應該具備的素質,而且都達到了極高的水平。”
最後,博主還挺感性的:
“我已經看到了某種令人心醉的浮躁之氣,無論這將給安靜小眾的音樂劇帶來多少吵鬧,多少風雨,但假如季銘能夠像他在科幻電影、動畫電影、話劇上所做到的那樣,將音樂劇頭頂的這片天空,撐到足夠高,足夠廣,那麼一切都是值得的——幾年之後,當我們重新回看這一年,也許將毫無爭議地,將之命名為中國音樂劇元年。
幸甚至哉。”
這篇文章,幾乎動員了微博上數得著的所有音樂劇大V,包括一些音樂劇演員、導演、製作公司,都在其中。
“我們班之前好些朋友都轉行了,去演戲的也有,去幹幕後的也有,但是到九月份,季銘拿影帝之後,很多同學都開始被確認是不是音樂劇專業的了,透過同學、老師轉而介紹的,更是多了很多——莫名有一種,哇,大年來了,京滬兩地不說了,連津京啊天府啊金陵啊這些地方,都開始有公司在組班了。所以真的,信女吃素三年,求季銘大獲成功!!”
——“不吃素,肥五十斤。”
——“……真狠。”
“來的太突然了!”
“我看到有些人說什麼要被毀了,要被粉圈佔領了。我的媽呀,你們都是哪裡來的不食人間煙火的豬豬女孩兒啊?你真以為博主說的音樂劇元年,就是能跟電影電視真人秀相比了?還粉圈文化!你們知道每年畢業的音樂劇演員,有多少吃不上飯麼?不說別人,季銘的師兄,張成,人家就是學音樂劇的,還不是得靠演電視劇活著?吃上飯了,才能回頭再去演自己想演的。要是音樂劇真能跟電視劇一樣,一年幾百臺上千臺,我的媽呀,就算百分之九十都是垃圾,我都能高興死。”
“凱拉·奈特莉?《加勒比海盜》裡那個女主角啊?這位也是業餘的啊,不過關注度估計是真高。”
——“《默》明顯是季銘的獨角戲,找個凱拉這樣的女主角,最合適不過,而且很牛嗶了。”
然而,不管凱拉是不是業餘的,《加勒比海盜》主演的頭銜,幫助這篇文章出圈了——是在電影《默》的宣傳框架內出現的,宣傳方敏銳的意識到這個點的新聞性。如他們所料,在話題被放上熱搜之後,很快就攀到第一,將什麼吃餃子的緋聞壓了下去。
“季銘聯手《加勒比海盜》女主角,出演英文音樂劇——改編自他主演的威尼斯影帝獲獎電影《默》。”
“英文版卡司更大,季銘音樂劇《默》合作好萊塢女星凱拉·奈特莉!”
“正式征戰歐洲?季銘攜手英倫玫瑰,從音樂劇出發!”
——“呀,這是要重複在國內的路徑啊,現實從舞臺劇打出實力派的名聲,然後再到電影裡擴大影響力,轉為主流,當然,靠臉是一如既往的,不知道老外吃不吃他的顏值。”
——“大哥,季銘在義大利、法國早就很紅好不好,在其他歐洲國家也是有名氣的,都是從他戛納紅毯開始收穫的顏粉啊。”
——“呦呦,那豈不是早就開始籌備了。好像他的ins粉絲也很多,跟當初抖音爆紅一樣?天哪,我好像發現了了不得的事情。”
——“有什麼了不得的,你換一個人走這條路,也走不通啊,方案都給你做好了,不行就是不行。”
“說這麼多,什麼時候上啊,哪裡能看到呀?真的想看!”
這個點兒,音樂劇《默》,公演地點:東方藝術中心,一連三十六場,季銘演18場,B組、C組各六場,正式放票……秒沒。
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