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沒戲演這回事,真的很吊軌,演得好演的差的,有人氣的沒人氣的,好像都沒戲演——反而是那些不上不下的,臉熟但又不太貴,機會更多一點。尤其影片網站現在搞分約,什麼叫分約,就是網站是買方市場,我拍這部戲,或者是我買你這部戲,你這些主演演員都得跟我平臺簽約,你的片酬我拿個八成到四成、三成不等,看你的咖位。剩下的錢,才是你跟經紀公司能拿到的,這樣就能大幅度降低平臺的成本——畢竟,國內的影片平臺,全是賠錢貨,各種摟錢的主意層出不窮,之前的限薪令,也是由影片平臺出的,省級衛視現在根本不如他們有話語權。
但是這些事兒,跟季銘都沒什麼大關係,一則他不演電視劇,二則除非如果演員中有一個例外,那一定是他,更不要說頂級大藝人,任何時候都是稀缺資源。
所以記者問到他頭上來,多少有點缺心眼,甚至可能是別有居心——到時候季銘其實不論說什麼,總歸都逃不過要麼是站著說話不腰疼,要麼貪心不足的評價了。
比如說演員也不容易,是高危職業啊——指定要被罵。
或者說還是得加強自己的業務能力,拍出更好的片子來——人家那些四十歲的女演員,也是拿過影后視後的,而且正當盛年,難道業務能力不行?就你季銘行?
所以,他只能糊弄過去,調笑一下,人在江湖,就是這樣身不由己。
楊如意等他這個問題回答完,就出來說話了:“謝謝大家,我們後面還有簽名工作,就到這裡吧,謝謝,謝謝。”
當然,固定節目,記者還得拉著嗓子問啊:
“季銘傳言你已經結婚了,是真的麼?”
“有人說你女朋友已經懷孕了,可以證實一下麼?”
“有訊息說你要拍張國師的新電影?”
“你會參加奇異果新的表演類綜藝節目麼?”
剛才不太敢問的,這會兒都喊出來了,反正亂的很,也不怕被記住,而且這種註定得不到答案的問題,可以在這會兒觀察一下季銘的表情和反應——譬如臉含怒氣,拂袖而去,或者眉開眼笑,似有喜事,再或者會心一笑,疑似預設……都是新聞啊。
不過他們顯然失望了,季銘臉上只能看到“不具任何具體含義的笑容”這麼一個表情,紋絲不動,牙齒露出來的方位,以及嘴角上拉的弧度,眼睛下彎的程度,全都紋絲不動。
跟個蠟像似的。
回到店裡的簽名區,買到鞋的人已經開始排第二次隊了,簽名是個挺累的活兒,一直寫大半天才寫完,這還是最後鞋賣完了。那些偶像,動不動搞籤售會的,也是很有本事的了。
這一波新聞版面,上的也是很突然。
“季銘果然有商業頭腦,拿影帝之後頭次亮相就給了自己的品牌。”
“2333不過他家的鞋真挺好的,就是貴了點。”
“潮鞋,收的不就是智商稅麼?”
——“嘿,說話怎麼那麼難聽呢,我自己的錢愛怎麼花怎麼花,一看你個死窮鬼,想交智商稅還交不起呢,那你是什麼?智障嗎?”
——“感覺被紮了一刀。”
——“心好痛,難道我也是智障。。。”
“哎呀你們看看,我就說季銘拿影帝就是巔峰了,現在也沒人找他拍戲了,太貴了,只能去做音樂劇,音樂劇能賺多少錢?整個產業的票房估計都不如一部爛電影的。”
——“他才22歲,不開新地圖,難道這輩子就跟梅麗爾·斯特里普刷奧斯卡一樣,不停地刷歐洲三大麼?”
——“說實話,他去演音樂劇,我特別支援。以他在話劇上的成就,估計能讓我們國家的音樂劇開局就是王者。我一想想,類似倫敦西區、百老匯這樣的一個level的藝術門類,能不用經歷電視電影那些個糟爛時期,就覺得特爽啊。”
——“採訪裡說12月之前就會公演啊,也不知道我們小三線能不能看到。”
——“估計B組,甚至C組還是能看到的吧,他本人的,你想想看,他還有一個西區的版本,哪有那麼多功夫,估計頂多幾個一線城市,然後幾個文化消費比較高的城市演一下。”
——“算了,還是期待《默》吧,之前看爆料說定檔雙十二,還有兩個月多一點,怎麼一點物料都不出呢。就算熱度高,我看狗眼上的想看人數都快破五十萬了。”
——“講起來這部電影的票房,還真是不好預測啊,這種片子照理說就算是季銘演的,就算拿了威尼斯影帝,也不太可能非常高。但是從狗眼人數上看,感覺又有10億級的賣相啊,到底準不準呢。”
——“估計不太準,畢竟想看的人裡頭,很多都是因為季銘的新聞才注意到這部電影的吧。威尼斯影帝的時候更是鋪天蓋地,《GQ》也是燒了一把大火。到最後真的掏錢去電影院的,我感覺還是少數,畢竟,這麼一部戲未必能看下來啊。”
——“看各種影評,都說挺緊湊的,人物推進特別流暢。而且季銘的舞蹈水平高的不可思議,全程無尿點,感覺跟那種慢鏡頭長鏡頭的文藝片不太一樣。”
——“反正我肯定是是要去看的,季銘的電影,現在拿來,是看一部少一部啊,下一部還不知道猴年馬月呢。看見一個主演名字就知道是好片子的明星,他算是僅有的了,可惜啊可惜。”
這輿論方向走的,跟設計好了似的,先關注他的品牌,然後關注他的音樂劇,最後關注他的新電影。一波新聞和熱搜,把該宣傳的都宣傳了,效率高的出奇。連京城文化的宋總,給季銘音樂劇宣傳都不那麼勉強了,委實跟這樣一個人合作,太省心,驚喜太多。
時不時你就發現他給你搞出一個價值幾百萬的宣傳效果來了。
當宋總調整好心情,相當地愉快地想要跟季銘分享一下的時候,季銘已經帶著張潔、佟鑫宇,舞臺監督、總監們,作曲們,差不多十幾個人,一道上了飛往倫敦的飛機。
莫瑞斯非常樂意接待他們——毫無疑問,《默》的英文版在中國也會有巡演,一個來自於中國的故事,一個來自於中國的頂級明星,如果不去那麼龐大的市場,簡直是對英鎊和人民幣的共同犯罪。
要知道,雖然中國音樂劇市場還不大,但《劇院魅影》依然在中國獲得了破億票房的成績。
“在倫敦見到你,我真的太開心了。”莫瑞斯不是搞假,對一個劇院來說,新開一部戲是非常非常大的事情,尤其是原創音樂劇。莫瑞斯目前上演的這部作品,還是他父親老莫瑞斯擔任劇院經理的時候做的,一直演了差不多二十年,可惜到今天,潛力基本上耗盡了,本地人已經失去興趣,而遊客們則蜂擁前往《劇院魅影》《悲慘世界》《貓》那樣的世界名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