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啊不行不行,看不到幾條觀後評啊,我去作品那邊看看。”
話劇《末代皇帝》的專頁,此時列著兩個版本,中戲版和京城人藝版,演員一行,排在最前頭的:季銘,飾溥儀——都是一樣的,國內目前兩個話劇版本,全是他一個人演的。
下面的評論不少,大部分是中戲版的,只有最近的幾條短評是在講人藝版,長評僅有一條。顯然想看評價的人很多,這一條長評出來的時間還不到兩個小時,就已經有了超過一百條回覆。
熱度爆棚。
長評給作品打了四顆半星。
“首先,這是我在國內看到的最好的舞臺作品之一了,不論在佈景、結構、音樂,以及表演等各方面,都展現出了國內頂尖的水準,不愧是人藝出品。
……
不得不提的一點,就是演員的表演,或者直接說季銘的表演。雖然這是一個明星版本,包括藍盈盈、宋怡、汪雷,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明星演員,但顯然季銘是明星中的明星,在所有我們看到的資訊當中,都說這是季銘的新話劇作品——然而你看過之後,會覺得並不是特別出格這個說法。
當然我不是說其他演員的表現不好,事實上都很好,人藝的這幾位青年演員,表現出來的水準,都遠超以往他們的其他作品。但是從故事結構來說,溥儀是毫無疑問的主角,所以季銘的演出,事實上也就成了這部話劇成敗的關鍵點,從而使其他演員被動地退居其後。
季銘的演出如何,我沒法在這裡劇透,因為作品才剛剛公演。我只能籠統地說一下,整個人物從開始到最後,經歷了四次變化,串起溥儀一生的經歷,季銘的演繹極具說服力,你坐在那兒看兩個小時下來,就會相信自己已經看完溥儀的一生,以及每一個時間點上他的狀態和模樣,完成度極高。
尤為要說的是,季銘在表演中展現出來的舞臺技巧、控制力、情感渲染能力,都讓你沒法想象這是一個涉足舞臺兩年不到的青年演員,非常強悍,非常熟練——某種程度上,我覺得他在這個劇目中的表現,符合劇院現場表演的頂級標準。
……
最後,4星半評分,扣半星在於粉絲太多——不過平心而論,她們沒有影響看戲。只是我有一點粉圈潔癖,任何東西沾上了都得扣分,半星已經很剋制了。
所有就劇本身,我五星推薦。”
——“哇塞,真的是要去看看了。”
——“季銘漲戲漲的這麼猛?”
——“不是吹水吧,藍盈盈、宋怡她們,也是人藝青年女演員裡頭很出彩的兩位了,難道都被季銘給比下去了?還那麼懸殊?很難相信啊。”
——“誰不知道,季銘是豆瓣男神啊,這裡的誇獎,都得打折扣看。”
季銘“豆瓣男神”的稱號,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有的,本身他是話劇演員,是話劇院的國家隊,是聲樂領域的大師嫡傳,是古典舞專業,是文藝範的演員——所有這些,都比較吻合豆瓣的胃口。
只有一點,他還是個頂級流量。
這就讓豆瓣這幫人相當糾結了,隨著時間過去,這頂流除了一些粉圈惡臭沒法避免之外,好像也還可以,沒怎麼撈錢啊,撕逼啊,炒作啊,緋聞啊——所以漸漸那個天平還是往積極那一邊倒過去了。
豆瓣對季銘,相對來說是比較友善一點的。
這麼一來,某乎就顯得更開放一點兒了,也跟娛樂圈瓜葛沒有那麼糾纏不清。
季銘出演人藝《末代皇帝》後,就已經有問題了:
“對於季銘確認出演人藝版《末代皇帝》,知乎眾怎麼看?”
也沒什麼特別值得一看的答案,大多是說季銘算是近年比較有實力的,也比較願意鑽研表演的青年演員,但是人藝的大戲能不能撐住,還是存疑……
公演之後,到第二天,一個新問題冒出來,並且衝上了熱門問題——這是第二次季銘上某乎熱門,也是乘著第一次的熱度。
第一次的時候,是他拿戛納評委會特別表演獎的時候,關於這個獎的含金量討論,出乎意料地熱烈,大家各執一詞,刀光劍影:
有人認為是高於影帝影后的,因為表演者的表彰本身就不應該侷限於一個角色,授予季銘特別表演獎,表示評委會最認同他的表演實力。
有人認為是跟影帝差不多,不同方向。
有人認為是第二影帝。
也有人認為就是個墊底的安慰獎。
還有人說季銘手段高超,去國際上公關了個野雞獎。
反正熱度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