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炸。”
譚子陽這條微博之外,還有不少媒體,尤其是滬上的媒體,以及文化娛樂領域的媒體,也都報導了《末代皇帝》公演的新聞。
“季銘主演,人藝院長任鳴導演的話劇《末代皇帝》昨晚在上師大劇院公演,大獲成功。本報採訪了多位話劇人士,均認為這是一臺來自於校園,但又超越了校園的話劇作品,非常完整非常優秀。季銘的表演和舞臺表現力,也是得到了一致讚揚。”
像季銘的業內好友,大早上出工的,也都被問到一些。
比如雷大頭大早上從京城趕飛機回滬上,就在機場被問到了:
“他演得好,也就比我差一點了,很厲害,等會兒我回滬上,他請我吃飯的時候,我會好好表揚他一下的。”
不要臉。
居然不請客。
話劇這種東西,隔著螢幕,只要別出岔子,基本上看不出好壞——所以“大獲成功”這個評價是標配,一臺戲上了,第一時間一定是大獲成功的,假如這戲成功之後就沒有水花了,它就一直大獲成功下去,假如有市場,開始公演,開始有豆瓣專頁了,開始在論壇有人提及了,那才是真正面對觀眾的時候。
《末代皇帝》本來也是差不多,但是因為季銘的存在,媒體發掘的比較深。
記者、觀眾、專家、演員,都被挖出來評價,這個層次就比較豐富了。
至於季銘的粉絲,只有一個聲音。
“快點巡演!!”
我們等得花兒都謝了,演了個電影,文晏導演一頭扎進去搞後期,到現在還沒有一點動靜,只有什麼參展威尼斯啊,參展戛納啊之類的訊息傳出來,正經東西,連個預告片都沒看見,不對,是連個正式海報都沒看見。
演個話劇,一演就是半年,這才剛剛公演,粉絲們都飢渴死了。
“季銘,我錢包太擠了,麻煩你快點讓我花掉!!”
“我想花錢,花錢使我快樂,給季銘花錢使我快樂上天。”
“一個不讓粉絲花錢的偶像不是一個合格的偶像。”
“我要花錢,我要花錢。”
季銘揉了揉眉心,中戲這一版《末代皇帝》是有巡演計劃的,但不多,不知道能不能讓她們花錢花的開心了。
把手機還給譚子陽,季銘爬起來洗漱。
“你什麼時候出去啊?”
“待會兒吧,怎麼了?”
“我說你要是下午才去的話,跟我一起去聽講座唄。”
譚子陽已經收拾好了,準備出發。戲劇節當然不可能只有作品展演,更多的時間是在各種講座,論壇,討論會,譚子陽他今天要去聽的,就是黃壘的一個講座,一票難求的。
季銘沒票,但他可以刷臉。
“我等會吃點東西就出門了,你去吧。”
譚子陽聳聳肩膀:“好吧,我只好去當老姚跟師姐的電燈泡了,嘿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