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大宗師》主題釋義應該是:以此為師,人生無大過。八一中文網? ? ≥≈≤.=
孔子曾經感嘆:加我數年,五十而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可以說,讀懂了莊子的“大宗師”,以此文為師,“可以無大過矣”,以後就不要再去讀《易》了。
《易》只是占卜之書,只是在不能確定最後結果的情況下,才求告於天地神靈的一種心靈的安慰。最終結果如何,是不可能預料的。
占卜!只是給自己堅定一下信念而已。
智者占卜,其實心中早已有了幾種可能的結果。只是!不知道最終結果。因為!事物的展不是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可為了堅定自己的信念,或者!堅定大家的信心,才去占卜的。
如果盲目地相信占卜的結果,那就迷信了。
其實!無論占卜的最終結果如何!智者都有了應對之策。兇有應對兇的辦法,平有應對平的辦法,大吉有應對大吉的辦法。只有庸俗之人,只盼望占卜佔出大吉之卦,而害怕大凶之卦。
扯遠了!迴歸正題。
再從頭擼一遍莊子的內七篇,以便我們有一個整體的瞭解,以便解讀這篇《大宗師》。
莊子內篇第一篇逍遙遊講人生境界,如何靈活用“大與小”、“有用與無用”等等來達到逍遙遊人生。其實!不僅僅是善用“大與小”、“有用與無用”,而是!要我們選擇正確地人生觀。人生觀選擇正確了,你的人生就可以逍遙遊。
第二篇“齊物論”主要教我們如何提升境界。莊子講:提升認知境界要站在道的認知高度上,而不是人與社會關係這個狹窄的高度上。要站在人與自然、天地、道的關係上,然後再回歸現實。
在第二篇“齊物論”裡,還講了什麼是道。但主要還是講人與天地、自然、道之間的關係。還講了道家的生死觀,以及物化。
什麼叫物化?就是人與萬物一樣都來源於道,來源於自然界,死後又迴歸到自然界中去,物化成另外一個物種。
物化,也就是進化、變化的意思。作為任何一個物種或者說是物質,此物死彼物生,是永遠存在的。
當然!物化講的是一種認知的境界!教你要有這種認知的高度。而並不是說,人死了就變成另外一種物了而人的意識還存在,並不是這個意思。可道教和信仰迷信的人會這麼認為的,古代人大多數人是這麼認為的。
因為!畢竟那個時候人類的知識還是有限的,要別人都唯物主義,是不可能地。
而作為真正地道家,不是這麼認為的。
作為道家,是要有這種認知的境界、高度,要認識到這一點。你不能達到這個認知的高度、境界,你可能永遠都不會懂得道家學說。
因為!道家學說或者說是莊子學說是唯物論的,不是唯心論也不是消極虛無主義。解讀者帶著自己的認知成見去解讀,就無法讀懂。只有真正理解了道家的道,才能讀懂老莊哲學。
總之!帶著“成見”去解讀,你就永遠無法讀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