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然後!從道德回到人德,解說得道之人如果在人世間生活。
這是道德應運於社會實踐,要我們拋棄人德,接受道德。
人德!人為制定的德。道德!以道的理論依據而延伸出來的大德。
這也是《德充符》這篇文章最終的用意:用道德應人德,用道德來實踐人生。
這個故事開篇講的那兩個事例,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其實!是在告訴我們:只要我們的觀念變了,一切都會變!
衛靈公看慣了這個跛腳、傴背、缺嘴的人後,再看那些體形完整的人,覺得這些人的脖頸實在是太細太細了。
齊桓公看慣了這個頸瘤大如甕盎的人後,再看看那些體形完整的人,覺得這些人的脖頸實在是太細太細的了。
天刑之,安可解!
如果我們不改變觀念,我們就無法改變面臨的現實生活和社會問題,就無法根治這個混亂地社會,人類就沒有幸福可言。
最後一個故事,是惠施與莊子的辯論,辯論“有情與無情”。
惠施是名家代表人物,後世公認他是名家鼻祖,在辯論上一套一套地。莊子經常與他辯論,常常的情況是這樣地:莊子開始時辨不過惠施,但最後的結果還是贏。
惠子謂莊子曰:“人故無情乎?”
莊子曰:“然。”
惠子曰:“人而無情,何以謂之人?”
莊子曰:“道與之貌,天與之形,惡得不謂之人?”
惠子曰:“既謂之人,惡得無情?”
莊子曰:“是非吾所謂情也。吾所謂無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惡內傷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
惠子曰:“不益生,何以有其身?”
莊子曰:“道與之貌,天與之形,無以好惡內傷其身。今子外乎子之神,勞乎子之精,倚樹而吟,據槁梧而瞑。天選子之形,子以堅白鳴!”
簡而言之,莊子認為:道賦予了人的容貌,天地賦予了人的形體,人不能因為好惡而致傷害自身的本性,人要順任自然而不要隨意增添什麼,人只是天地間的一個物種而已。所以說!人是無情的。
如今你又展露你的心神,耗費你的精力,整天靠著樹幹吟詠,依靠在几案後面閉目假睡,你這不是折騰嗎?自然授予了你的形體,人生只是一次生命的過程,活著只是完成生而為人的任務,你卻以‘堅白論’而自鳴得意!以為你會說是吧?
莊子的意思是,站在人的層面上來講,人是有情的。人非草木,豈能無情。人怎麼沒有情呢?人有父母子女親情、朋友之情、愛情等等。這是基本之情,但我們不要多情。
什麼是“多情”?
最終還是一句話:人生只是一次生命的過程,你不要沉溺於“人情”之中,活得那麼複雜。何必“展露你的心神,耗費你的精力,整天靠著樹幹吟詠,依靠在几案後面閉目假睡,你這不是折騰嗎?”
這就是多情!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