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莊子的故事> 第1044章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1044章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2 / 2)

事實上就是如此!道家是治心之學,是人生哲學,不是具體的治世之學。

心治世必治!

繼續百度搜尋:

建元元年(前14o年)武帝繼位後,丞相衛綰奏言:“所舉賢良,或治申不害、商鞅、韓非、蘇秦、張儀之言,亂國政,請皆罷。”得到武帝的同意。

太尉竇嬰、丞相田蚡還薦舉儒生王臧為郎中令,趙綰為御史大夫,褒揚儒術,貶斥道家,鼓動武帝實行政治改革,甚至建議不向竇太后奏事。竇太后對此不滿,於建元二年罷逐王臧、趙綰,太尉竇嬰、丞相田蚡也因此被免職。

建元六年,竇太后死,儒家勢力再度崛起。

元光元年(前134年)武帝召集各地賢良方正文學之士到長安,親自策問。

董仲舒在對策中指出,春秋大一統是“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現在師異道,人異論,百家之言宗旨各不相同,使統治思想不一致,法制數變,百家無所適從。他建議:“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

董仲舒指出的適應政治上大一統的思想統治政策,很受武帝賞識。儒術完全成為封建王朝的統治思想,而道家等諸子學說則在政治上遭到貶黜。

?#######?

西漢初年,漢高祖不喜儒學,使儒家的學術源流幾乎斷絕。

惠帝廢《挾書律》,使諸子學說復甦,其中儒、道兩家影響較大。在學術思想展的低潮中,道家的黃老無為思想為漢初統治者所提倡,居於支配地位,各種不問流派的思想家也都樂於稱說黃老之言。

文、景時期,出現了由無為到有為、由進家到儒家的嬗變趨勢。

武帝即位時,歷經文景之治,社會經濟已得到很大的展。與此同時,隨著地主階級及其因家力量的強大,從政治和經濟上進一步強化****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已成為封建統治者的迫切需要。

從以上搜尋結果可見:盛世用儒是歷史的必然。

但是!沒有用道家學說思想來治心。

建元元年(前14o,董仲舒在舉賢良對策中提出建議:凡是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的各家學說,都要從博士官學中排除出去。

漢武帝對董仲舒的這種大一統思想非常賞識,又採納丞相衛綰之議,罷黜治申不害、商鞅、韓非、蘇秦、張儀之言的賢良。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董仲舒提出來的,意思是廢除其他思想,只尊重儒家學說。以後,凡是做官的人都要懂得儒家學說,用儒家思想來解釋法律。

對於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的生,古代史學家多認為是漢武帝與董仲舒君臣撮合而成的,一個是為了建立大一統帝國的需要,一個是出於爭奪學術地位的需要。因此,三道策問,一拍即合。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由此!儒家學說思想透過政治的手段,登上歷史的舞臺,霸佔著主導地位,壟斷了市場。

&nbsp本章完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