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內篇第四篇《人間世》繼前面的三個故事之後,就開始以樹為例了,講的就是“無用之用”。
第一個事例,是講一棵無用的大樹因為無用而成就了它的“樹生(人生)”,而活了下來。不僅沒有遭受砍伐,還因為長壽而被周圍的人尊為樹神,進行祭拜。
這就是無用之用!
不僅無用保全了生命,還因長壽而成為了樹神,是不是值得讓人深思?
第二個事例是講另外一棵大樹,這棵大樹一樣是棵無用的樹。但是!它因為大,而避免了砍伐。
注意了!第一個事例中的大樹,是因為無用而長壽,長壽而成為樹神,受人膜拜。而第二個事例中的大樹,是因為無用和大,而存活下來的。一個是因為無用加長壽,成為了樹神而存活下來的。一個是因為無用加大而存活下來的。要是單單無用的話,他們都可能遭受砍伐了。
注意了!這兩個事例其中包含著什麼喻意呢?
價值觀!
我們注意到了沒有?價值觀!
我們用怎樣地標準來衡量事物的價值呢?
這兩棵大樹,從木質的角度來講,他們是無用的樹。因為它們的木質不好,是個無用之木。
也就是說,從木質的角度來評價這兩棵樹,它們是沒有價值的。但是!我們換一個角度來講,也就是說,我們換一種價值觀來講,它們就有價值了。
比如說!第一棵樹!從木質的角度來講,它是無用之木。可我們換一個角度來講,它就有價值了。這棵樹因為無用沒有遭受砍伐,從而成為長壽之樹,成為樹神,受世人膜拜。
世人為什麼要膜拜長壽之樹呢?
因為!在亂世中人們從長壽之樹上看到長壽的希望,看到了生之希望。希望自己和自己的家人也能夠像這棵樹一樣長壽,從而給予了世人精神上的寄託。
從這個角度來講!這棵樹就有價值了,就有用了。
另外一棵樹,從木質的角度來講,它是無用之木。可我們換一個角度來講,它就有價值了。因為它高大,大樹之下可以乘涼。所以!它從一棵無用之樹變成了有用之樹。
從這兩個事例中,我們是不是看出問題所在了?
是不是?只要我們換一個角度來看問題,就會有不同地結果。換一個價值觀來看待問題,結果就不一樣了,無用就變成了有用。
因此!我們引申到人身上來。試問一下?我們是不是一個有用之人呢?還是一個無用之人呢?
一樣地道理!我們換一個角度來講,也許?我們是一個有用之人。也許?我們是一個無用之人。
因此!我們再來引申一下?儒家和世人都批評道家思想是消極、無為、避世等等,那麼?是不是真的呢?還是一家之言呢?
何況!事實並不是這樣地,道家思想並不消極,而是被學術奸細和世人錯解、誤解了。
不管是儒家以及世人是不是錯解、誤解,站在儒家自身的角度上,認為道家是消極無為等等,就跟世人看待那兩棵無用的樹一樣,是從木質的角度來看的。而如果我們換一個角度,也許!就不是“無用”了。而是!大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