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你的真心誠意打動了衛君,衛君認為你是希望衛國強大起來,也是真心來幫助他的。可他江山易改、秉性難移!表面上贊同你而內心裡並不願意改變自己的想法。你說你?你的努力又有什麼用呢?”
顏回說:“那麼?我內心保持剛直不阿的底線,而外表上作出俯首依附的樣子。我的底線不變,效仿古代聖賢之人。
我的底線是:效仿天地法則,以天道應人道,人道效仿天道。天下萬物依附於天地,天下子民依附於君王,臣子一樣依附於君王。
什麼叫效仿天道?
因為!天下萬物與我一樣,都是天地間的一分子。所以!何必把自己的言論當回事呢?又何必在乎別人對我的言論是贊同呢,還是不贊同呢?
這樣做的人,人們稱他們是童心未泯,童子之心。
什麼叫童心未泯、童子之心?就是把自己當成天地間一物,與萬物一樣,都只是一個物種。人與萬物一樣,依附於天地。
外表上作出俯首依附的樣子,是為了與世人為伍,與周圍人為伍,融入生活。手拿朝笏躬身下拜,這是做臣子的禮節,別人都這樣去做,我敢不這樣做嗎?這是與臣子為伍,俯首依附於君王。做臣子份內的事,這樣做就不會被責難了吧?臣子與臣子為伍,俯首依附於君王,這樣做是不是就叫與人為徒了呢?
效仿古代聖賢之人,是跟古人為伍。他們的言論對我們很有教益,針對利弊,一針見血。這樣做自古不乏其人,並不是從我才開始的。像這樣做,雖然剛直了一些但沒有錯,這就叫跟古人為伍。這樣做行不行?”
孔子說:“唉!這樣怎麼可以呢?你太過於認真了,一味地模仿是不行地,哪裡能夠模仿得那麼像呢?不過!你一定要這樣做的話,應該是不會犯太大地錯誤地。即使你這樣去做了,也起不到什麼大的作用,是改變不了現實地。唉!你這個人啊!太固執了,太不會變通了!”
顏回說:“我沒有更好的辦法了,老師您有沒有更好方法,請告訴我。”
孔子說:“齋戒!我告訴你!如果我們用心去做事,無論去做什麼事,都是那麼容易成功的話?那麼!宇宙就不會這麼深奧了。”
顏回說:“我家境貧窮,不飲酒、不吃葷食已經好幾個月了。像我這樣,應該也算是齋戒了吧?”
孔子說:“你說的這個齋戒是祭祀前的齋戒,並不是‘心齋’。”
顏回說:“請教老師!什麼叫‘心齋’?”
孔子說:“你必須靜下心來,不要想其他的事情。不要用耳朵去聽外界的事物,而是要用心去想、去領悟外界的事物。不要用心去想、去領悟外界的事物,而是要去想、去領悟氣。
聽到的一切資訊止於耳朵,不要往心裡去,不要記在心上;心裡想到的事理想明白就算了,到此為止,不要再現實中追究下去了。不要沒完沒了,要到此為止;
氣!什麼叫氣呢?氣!空氣也!肉眼看不見,但它確實存在。就像道一樣,它是確實存在地,卻什麼也看不見。這就是虛!虛!無也!無!沒有也!讓自己的心裡什麼都沒有,心裡沒有想法、大腦裡沒有意識,這就是心齋!”
顏回說:“我在沒有聽老師講解‘心齋’之前,我就是那個顏回。現在!我聽了老師的講解,我‘心齋’了,我不是顏回了,我不知道自己是誰了,我把自己忘記了,我把以前的一切都忘記了。老師?我這是虛嗎?”
孔子說:“你的悟性很高,理解的很透徹。我再引申下,讓你更深刻地理解。
無論你到了哪裡、在什麼環境下、與什麼人打交道,你都不要把自己當回事、不要把自己當存在。不要把面子、利益、自尊、名譽等等地當回事。能夠融入這個圈子,就儘自己的能力做事。不能融入這個圈子,就趕緊離開,換一個環境。
要做一個開放型的自我,不要建立個人堡壘,把自己封閉起來。你就把自己當成一所空置的房子,什麼人都可以容得下。為什麼要開放到這個程度呢?把自己當成一所空置的房子呢?你就把這一切都當成迫不得已、無可奈何、沒有辦法,不得已而為之。
因為!我們為了生存下去,才不得已而為之。
你要是這樣去做了,你就差不多接近道了。你就可以在那個環境中生存下去,並且混得很好。
不走就不會留下痕跡,只要走了就會留下痕跡。人生也一樣,不可能不與人處事,不可能不與人打交道、交往。與人交往就會留下一個人的痕跡,就會暴露一個人的品德。一個人被人指使、受人差遣了,為了保護自己,他們就會偽裝,避免自己吃虧。可是?當我們面對蒼天的時候,蒼天有眼,我們都暴露在蒼天之下,無法偽裝自己。
所以!我們要做一個真實地自己!做一個真實的自己,更有利於我們生存,有利於我們在任何環境下生活。
只聽說有翅膀才能飛翔,還不曾聽說沒有翅膀也能飛翔的。任何事物都是有依據的,人也一樣,人的品德是依據一個人的行為而來的。只聽說一個人對某個事物很有研究,他才是真正地知道、瞭解這個事物。還不曾聽說到一個人對某個事物根本不瞭解,也沒有去研究,他能知道、瞭解這個事物的。
看一看面前的虛空,想一想自己的內心:裡面是不是也像面前的虛空那樣,一無所有。如果還有,趕緊把它清空,包括讓你開心的喜事。如果無法清空內心的想法,還在胡思亂想,那就叫“人在心不在”、心不在焉。
如果我們耳朵聽到的、眼睛看到的不需要經過思想就能判斷出是非,一切止於耳目不需要用心去想,空出我們的心房。如果我們能夠達到這樣地境界,那麼!我們的心房裡面,還能有什麼東東容不下呢?如果我們達到了這個境界,只會神鬼都會來依附。
當然!如果我們想達到這樣地境界,是必然有依據的。我們必須知道什麼是‘道’,人在天地中的位置,人生的意義,人為什麼活著。我們只有明白這些,才能達到這樣地境界。才能一切止於耳目,空出心房,才能包容一切。
人是天地間的一個物種,但是!人區別與他物,人是有靈智的。所以!大多數人是有分辨能力的,能夠分辨出是非的。禹和舜都知道這些道理,遵循這個道理。所以!人民都依附於他們。這也是伏羲、幾蘧一生所遵循的道理。何況!我們面對的大多是普通人!我們與他們相處,還有難度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