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秦漢以來的每一部中國文學史,差不多大半是在他的影響之下展的: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國古代哲人中,實在是絕無僅有。(《魯迅與莊子》)
魯迅:其文則汪洋捭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漢文學史綱要》)
聞一多:“中國人的文化上永遠留著莊子的烙印。”
李澤厚:“中國文人的外表是儒家,但內心永遠是莊子。”
胡文英:莊子眼極冷,心腸最熱。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腸熱,故感慨萬端。雖知無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熱腸掛住:雖不能忘情,而終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莊子獨見》)
老莊哲學思想對中國的影響是巨大地,無論學派之間如何爭鬥,如何打壓,都無法讓老莊哲學思想消失。相反!越是打壓人們越是覺得老莊哲學思想是真理。
特別是當亂世來臨的時候,信仰老莊哲學的人就越多。特別是當人生失意的時候,撿起老莊哲學一讀,才知道:這才是真正地人生哲學。
可遺憾地是!大多數人都是一知半解,沒有全盤領悟老莊哲學精髓。
歸納其主要原因是:被歷代的學術奸細故意曲解了老莊哲學思想,誤導了後人。因為!解讀老莊哲學的時候,我們一般都會參考前人解讀的文章,結果!被學術奸細誤導後,自然而然就錯誤地理解了。
所以!從西漢之後,從儒家學說佔領市場後,就很少有人能夠正確、全面地解讀老莊哲學了。
還有一個不敢正確解讀老莊哲學的原因:害怕文字獄。
最後!概括一下老莊哲學思想:
莊子哲學思想是建立在老子“道”的理論上的,讀《莊子》一書之前必須先讀懂老子的“道”。不然!都無法正確解讀。
什麼是道?用通俗的語言來講,道是萬物本源。再通俗一點來講,一切都是進化而來的,一切都是道。
老子把最初的那個物質稱作為“道”,世間萬物都是由道演變、進化而來的。
根據推演,老子認為一切都是“無”與“有”變化出來的。
放棄這些淺顯而又深奧的哲學推理,用通俗地語言來“簡解”。
根據老子“道”的理論,莊子認為,人與萬物一樣,來源於道,來源於天地之間。人與萬物一樣,都只是一個物種而已。
因此!解決了人類來源的問題,也解決了天地萬物、宇宙星空的來源問題。莊子認為:一切都來源於進化,由某個最初的物質進化而來的,是經過漫長的年代進化而來的。
解決了人類與萬物來源的問題後,莊子認為:人與萬物一樣,都只是一個物種而已,適時而生,不適時而亡。作為個體的人來說,人生只是一次生命的過程,只是來完成這一次生而為人的生命過程而已。
由此!莊子給人類和人生作出了“宿命”一般地定論,認為:人類是一個物種,一個適時而生、不適時而亡的物種。人!只是來完成這一次生而為人的生命過程的。
可是!很多人不能接受莊子的這種定論。不僅僅是不能接受,而是無法接受。所以!讀到這裡的時候,就無法再讀下去了。也因此!無法理解莊子後面的解讀了。
也有人認為:按照莊子這種說法,這種定論,人生和人類活著都沒有意思了。因為!莊子說人類早晚是要“滅亡”的,人早晚是要死的。所以!認定為老莊哲學是消極、無為、被動、要人類返回自然,等等。
其實!莊子並不是這個意思。莊子講解這些,是要我們明白人生,明白什麼是人,什麼是人類。
然後!莊子告訴我們:要好好活著,放棄多餘地、不必要地追求,完成這一次生而為人的生命過程。
告訴我們,人生怎麼可能沒有意思呢?我們有自己的興趣愛好,我們有父母子女、配偶、兄弟姐妹和家族中的人、身邊的人,我們為了活著,相互幫助,才能在任何環境下生存下去。再然後!教導我們在任何環境下生存下去。
因為!活著!是我們生而為人的目的和任務。
因為!我們無法決定自己不來到這個世界上。所以!既然來了,生而為人了,我們就要珍惜,好好活著。
因為!我們都是要死的,無法讓自己長生不老。所以!我們要敢於面對。反正是要死的,有什麼可怕地呢?
還有!既然人早晚是要死的,我們又何必追求多餘的東東,而累了自己、苦了自己呢?
兒孫們不是傻比,他們一樣要來完成他們的人生。作為父母長輩,負責把他們撫養長大,教育他們有一個正確地人生觀、世界觀、宇宙觀,讓他們明白人生,就可以了。而苦了自己,為兒孫後代去奮鬥,顯然是錯誤地……
本書《莊子的故事》正文部分至此結束,解讀莊子經文的文字將在後面繼續。說明一下:作者只解讀《莊子?內七篇》,在附錄中表。外篇和雜篇,一般不需要解讀,讀懂莊子內七篇基本上就讀懂了整個老莊哲學思想。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