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莊子,講道因人因地而講,不同於上次在漆園講道,講的內容大不相同。
這次是給齊國的君王也就是後來的齊威王講道,而且!現場不僅僅是齊威王一個人,還有孫臏、田忌,以及後來歷史上有名的田嬰。還有其他成年皇子和皇子們的老師。
以前給秦孝公、衛鞅講道的時候,秦孝公與衛鞅都是對他很友好的,雙方在相互信任的情況下,愉快地進行的。與其說是他對秦孝公、衛鞅講道,不如說是他與秦孝公、衛鞅在進行交流。
給秦孝公、衛鞅講道的時候,氣氛是相當地融洽的。他在咸陽皇宮內住了差不多近一年時間,除了給秦孝公、衛鞅講道外就是打坐修煉,再就是看書。
在秦國期間,莊子看了不少他感興趣的書。
與師父楊朱隱居在深山中,他沒有看多少書,只是聽師父楊朱講解過許多書,提及過許多書。而在咸陽的時候,他終於看到了這些書。
在秦國咸陽期間,他與秦孝公、衛鞅是那種亦師亦友、忘年之交的關係。
在道學方面,他是秦孝公、衛鞅的老師;在人生閱歷、為人處世等方面秦孝公、衛鞅又反過來是他的老師、前輩。
那次給魏國君王也就是後來的魏惠王講道時,情況又不一樣。
魏惠王是一個很實際的君王,那種急功近利的人。再則!給魏惠王講道的時候,龐涓也在場。有龐涓這個嫉妒別人才能的人在場,可想而知,你想忽悠人是不可能地了。你要是說錯了,馬上就會遭遇龐涓的陷害。
當時的龐涓,就想陷害莊子。兩人之間沒有仇恨,就是因為他的心胸狹隘,嫉妒別人。
比後世的周瑜還嫉妒得厲害,一樣有那種:“既生瑜何生亮”的心態。
在魏國給魏惠王講道的時候,莊子主要講治國。主要是勸導魏惠王,不要主動用兵,不要侵略別的國家,要“富民強兵”。先讓人民富足起來,再向人民宣揚保家衛國思想。然後!才能謀求拓展。
只有人民富足了,才害怕別的國家來入侵,搶奪他們的財產、毀壞他們的家園。如果別人來入侵他們,毀壞他們的家園,殺害他們的親人,他們就會不顧自己的生命,去保家衛國。
一個窮困的國家,人民飯都吃不上,就不願意去打仗送死。就算你強迫他們去當兵打仗,他們也沒有戰鬥力。就算去當兵服兵役,也只是為了混一口飯吃。
但是?如果窮困是因為被人迫害,比如說秦國,是被人連連征戰而造成的,他們又有戰鬥力。因為!他們有仇恨,他們要報仇。
當時的魏惠王,很是認真地聽取了他的意見,並接受了。不過?魏惠王並沒有全面實施。對於魏惠王來講,攻打別的諸侯國,掠奪財產,比自己國家的人民辛苦種地、經商、發展,來得快。
魏惠王是一個想靠戰爭發財的君王。
這次是給齊國的君王也就是後來的齊威王講道,背景也不同。也可以說,他不是請來講道的,而是!被齊國君王押來解釋原因的。你要是解釋不清楚,齊君把你當成了危險人物,危害到他們齊國安全的人物,就有可能把你給殺掉。
還有!你要是解釋得令齊君等人不滿意,你也有隱患。一旦別人把你當成了危險分子,你隨時都有性命之憂。人家明面上不把你怎樣,背後還不知道怎麼對你下手?
對於這些!莊子是考慮得很清楚地!
所以!這次給齊國君王后來的齊威王講道,莊子從另外一個切入面入手,主要講解道家積極性的一面。從人生觀這個角度入手,來講解道學。
“那?”齊君急切地問道:“怎麼才能讓人心不亂呢?”
莊子說:“當今亂世!諸子百家,都在宣揚自己的學說觀點。其實!也就儒家、道家、墨家、陰陽家等幾家,在講如何治世,如何治理人心。
儒家承襲周制,重周禮,主要是從治理國家、社會的角度出發的。他要求大家剋制自己、約束自己,遵循周禮行事。從管理國家的角度來講,從表面現象來講,是有可取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