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晚,與莊子辯論完之後,孟軻回到自己的住處,坐立不安。
他為人處事一直都很謹慎,說話都特別地注意。哪裡想到?怎麼就偏偏遇見楊朱的孫女兒楊青兒這個變太了。
真的!秀才遇見兵,有理也說不清。
遇上楊青兒這種人,你跟她根本講不清道理。
再說!他覺得跟莊子也請不清道理。
在莊子面前,他們儒家從根本上就錯誤了。莊子就這麼認為的,你想辯駁他,還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既然你都辯駁不了莊子,就說明你真的罵了楊朱。
“我這不是?我這不是?我?我不就是打個比方?我說!舉手之勞都不願意幫助別人,那還不成了禽獸了?那人跟禽獸有什麼區別呢?我這不是比方說嗎?我?”
孟軻很是憋屈!
他在心裡無數次給自己辯解,可是?你自己對自己辯解又有什麼用呢?
人家楊青兒就抓住你罵了“楊朱也!禽獸也”這麼一句,就這麼認為你罵了她的祖父楊朱,就跟你糾纏不清。
而莊子呢?他不抓住這一點不放,而是!從儒家的角度來解讀,不僅認為你的話是錯誤的,而且還引申到你們儒家的理論出發點是錯誤的。
人家直接說,你們儒家是站在管理社會、國家的角度來講事的,而不是站在人的角度上來說事的。
人家說:社會、國家是人與人的組合,只有先救人、治人,然後才能談救國、治國。
在莊子面前,他覺得自己很難駁倒他的道家學說理論。真的!就目前來講,他無法駁倒莊子所講的道家理論。
人與人的組合才組合成社會、國家,也確實是那麼回事。國家是因人而形成的,是為了更好地保護人民,才形成了國家這種模式。所以!國家機構不能凌駕於人民之上。
這一點!他也無法駁倒莊子。相反!他也必須認同這個觀點。
可是?個體的人應該如何來教化呢?
不使用儒家的辦法,不推行周禮,我們用什麼來教化子民?
道家的出發點是站在個體人的角度上,先把社會、國家化整為零掉,對個體的人進行教化,然後再進行重整,把個體的人組合成家庭、家族、團體、國家。
而我們儒家,是直接站在國家管理者的角度上,來教化子民,不是更快、更有效嗎?我們儒家是先把個體的人組合成社會、國家,進行統一教化。然後!再進行化整為零地教化。
難道?這樣不行嗎?
道家是先把社會、國家化整為零,然後再重組。而儒家是因勢利導,利用國家機構把個體的人組合起來,進行統一教化。再然後!進行化整為零的教化。
儒家與道家只是理論的出發點不一樣,而並不是說儒家的這個理論就是全盤錯誤的。
難道?道家的理論就那麼完美了?
道家把社會化整為零後,假如?重組不起來呢?
如果是那樣地話?社會、國家不就徹底地散了?
事實證明!道家的重組是失敗的!
只會造成更多地人去深山隱居,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讓人逃避現實,不敢面對現實……
而我們儒家,倡導地是“積極人生”。
想到這裡,孟軻又有了與莊子辯論下去的信心。
可是?一想起楊青兒的那個架勢,他又畏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