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中間的牆壁上掛在一大一小的兩把劍,大的上面已經積滿了灰塵。看樣子是有些年頭沒有動過了。而小的則是一塵不染。
不大的書案上堆積著各種古樸的書籍。看上去有些年月了,但每本書籍上都完好整潔。看的出書籍的主人是十分愛惜這些書籍。
已過中午時分,結束了這一天的學習。私塾內的孩童三兩成群的與中年道人告別。稚嫩的臉龐上流露出對中年道人的尊愛。似乎這份敬愛已經刻在他們的骨子裡。
而唯獨一名孩童還在神情專注的背誦著拗口的典籍,一點也不覺得枯燥。這與他的年紀顯得格格不入。
這名孩童名叫李復。是道人撿回來的孩子,從記事起,李復就與這滿屋的書籍為伴。
他最開始認識的東西就是這滿屋子泛黃的書籍。學會說話便在夫子的教導下開始學會識字。而後就是開始背誦書籍上的文字。
各種各樣的書籍,儒家,道家,法家,兵典,國策。一本本的背誦。
誦而識習之,已至能夠倒背如流。這就是李復的生活。
李復無聊的時候曾經數了數,各色各樣的書籍加起來共有九千九百本。清晨醒來,他開始背誦。夜幕落下,他也在背誦。春來冬去,他已經捧著手中的書籍不斷的背誦著。
不過從六歲那年開始,夫子再也不要求李復每日的不停背誦書籍。而是讓他練劍。
細小的胳膊連拿起那三尺劍都吃力,但依舊還是聽從夫子的話語。對他來說,夫子是他唯一的親人。夫子要求的事情,李復都會很努力的去做。
寒來暑往,李復每日上午與書籍為伍,下午與青峰為伴。
自十二歲那年開始,夫子再也不要求李復背誦屋中的典籍。因為李復已經都記住了,而是給了李復一本很奇怪的古籍。
上面的東西讓李復很是不解。李復曾經問過夫子,為什麼要背書。
夫子看著李復很久道:“記住,以後對你會有用的”
這個答案讓李復很是不解,也有些遺憾。但李復也比較不是普通孩童。從懵懂時期就與各種典籍為伍,從中也獲取不少知識。便也不在追問此事。與典籍為伍,性情倒也清淡與灑脫。
日子就這樣一天天的過去了。暑往寒來,轉眼間李復快到了束髮之齡。
年關將至,按大唐習俗,正月十五將是男子束髮之時。
這一日,有白鷺飛來。大唐南部的天氣相對溫和些,白鷺在冬季也並不少見。白鷺帶來了一封信和半塊玉碟。
夫子神情枉然的看著那半塊玉蝶,久久不語。而後將信件一同交予李復。
李復茫然的接過,一臉不解。信件上道明邀請夫子門生前往大唐東都參加一年一度的元宵會試。而那半塊玉蝶卻不知是何意。
平靜的生活就這麼被打破了。
“復兒,你該走了。”
“去哪?”
“東都”
“為什麼要去?”
“因為你該去了”
“什麼是該去了?”
“你不屬於這裡。”
“可是我生在這裡,長在這裡。我喜歡村中的一磚一瓦、溪流、青山、稻香,還有那稻花釀成的米酒。”
“你難道不想知道自己的身世嗎?”
“想!………又不想。”
“去吧,去東都一趟。若不喜歡那裡,在回來。”
東都,李復看著手中的信件,不由的沉思起來…………
第二日,李復收拾行李,接過夫子遞過來的兩罈子稻香酒。轉身離開。
十五歲,哦不,這個年關未過,應該是十四歲的少年。離開了生活了十四年的稻香村。